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2015-09-23 14:59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廣東人事考試網
廣東教師招聘網提供以下教師教育綜合知識信息: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更多關于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師教育綜合知識的內容,請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教育與教育學教育概述教育學及其發展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教育學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一)教育現象。
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教育事實(亦稱教育現象)具有廣泛的含義:一方面,教育事實作為研究對象,說明教育學研究對象是存在于現實之中的客觀存在物,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而不是主觀臆測的各種觀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實是正在從事著的教育實踐,它包括各種形式、各種類型、各種模式的教育事實,還包括教與學過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為,這些是教育學研究對象中的教育事實部分。
(二)教育問題。
問題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教育學探詢和發現教育問題、分析和解釋教育問題,應答和解決教育問題。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以及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等。
(三)教育規律。
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教育學研究教育規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存在于教育領域中的某一規律進行揭示和說明;二是對整個教育活動的規律體系進行闡釋和解釋,這其中包含三個層次。(1)第一個層面,教育領域中的普遍規律。如,教育和社會發展間的規律:教育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一定的人口質量和數量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一定的地理環境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一定的文化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和人的身心發展間的規律;(2)第二個層面,學校教育的工作規律。如,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的規律;(3)第三個層面,某一具體教育活動的規律。如教學規律、德育規律、學校管理規律。
二、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學的發展,根據其研究方法、理論的成熟水平,可以分為萌芽階段、獨立形態階段、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誕生、現代教育理論發展四個階段。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這一時期,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教育學都還沒有從哲學、倫理學、政治等學科中分化出來,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
1.中國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鬃拥慕逃枷朐谒难哉撚涊d《論語》中有充分的反映。
①孔子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孔子認為教育對國家穩定、社會的發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觀點,認為人口、財富和教育是立國的三個要素;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的哲學命題,強調后天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
②孔子關于教育對象的觀點
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觀點。
③孔子關于教育目的的觀點
孔子致力于培養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孔子關于教育內容的觀點
《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識,包括“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為規范要求。
⑤孔子關于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觀點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這條原則不是孔子提出來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
第二,啟發誘導的原則?鬃釉凇墩撜Z.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采用啟發式教學的人。
第三,學思結合的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第四,謙虛篤實的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孔子關于道德修養的方法
第一,立志有恒
《論語.子罕》:“三軍可以多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孔子教育學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
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三,身體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訥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第四,改過遷善。
第一,要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第二,對他人的過錯采取諒解的態度。
⑦教師觀
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要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學記》
我國的《學記》(收入《禮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它大約出現在戰國末年,是儒家思孟學派撰寫的,比外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羅馬帝國教育家昆體良(公元35—96)寫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有的被翻譯成《雄辯術原理》)一書,還早三百多年。據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全文1229字,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以簡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地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
①教育的作用
《學記》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十六個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軍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個體功能。
②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
提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主張按照地方建制分別設學。
《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學生在學業知識學習和品德修養兩方面的表現。
③教學原則
第一,教學相長原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第二,預時孫(xùn)摩原則——“禁于未發謂之預,當其可謂之時,不陵節而施謂之孫,相觀而善謂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這包括四條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集體教育原則。
第三,長善救失原則。“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學生學習中的四種缺點:貪多、狹窄、自滿、畏難。教師只要了解這些學習狀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生就能發揚優點,客服缺點。
第四,啟發誘導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第五,課內外結合的原則。“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課外練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可以深化課內學習的內容。
④論教師
提出了“師道尊嚴”的思想;高度評價老師的作用;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2.西方
(1)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一種問答式的教學方法。蘇格拉底在讓學生獲得某一個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發問,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給予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他自己把這種通過不斷發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為“產婆術”。后人將這種方法概括為四個部分,即諷刺、“助產術”、歸納、定義。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蘇格拉底與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確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問題,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結論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種知識就是可教的,因為知識是可教的。
(2)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99)
柏拉圖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因受(蘇格拉底被誣告并被處死)株連流亡國外12年,游歷了許多國家,視野大開;貒髣撧k了一所學園,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臘的第一所高等學府,也是歐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柏拉圖的教育理想目標是培養哲學王,哲學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認為上帝分別用金子、銀子和銅鐵制造出了哲學家、軍人、勞動者,因此,三種人要各司其職,各安其位。
(3)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亞里士多德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創辦了一所名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任務,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亞里士多德的教育觀點主要體現在他的《政治學》中。
①靈魂說:認為靈魂分為植物的(生物性)、動物的(感覺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認識與思維)。
②教育目的:不僅為國家培養人才,還要使年輕一代和諧發展。
③實施體、德、智三育;
亞里士多德認為,體育應該放在首位,因為它是人們過美好生活的條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美德。而智育是培養理性的靈魂,形成高尚、自由的靈魂。他認為最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④教育的年齡分期理論,教育要與人的發展相適應
亞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觀點,主張按照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
(4)昆體良(公元35—96)
昆體良是古羅馬的著名教育家,教學法大師。他是西方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其代表作《論演說家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norator,原本應為《雄辯術原理》),也被譽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學法論著。
昆體良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①雄辯家應該是善良的人,不單是有才能。
②班級授課方式的擁護者和提倡者。對班級授課進行了一些闡述,是班級授課思想的萌芽。
③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賦才能差異,因材施教。
④反對在教育過程中使用體罰。
(二)獨立形態教育學的建立
從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開始,教育學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教育學逐漸從哲學、倫理學等學科中分化出來,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一批教育家,出現一系列教育著作,提出許多重要的教育理論觀點,形成了較為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
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
近代實驗科學鼻祖培根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1623年)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確立下來,并與其他學科并列。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在總結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大教學論》(1632年出版),此書被認為是獨立教育學形成的標志,被認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以此為開端,出現了一系列的對后世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教育家及代表作:
英國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話》
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在西方,通常把赫爾巴特建立在心理學研究基礎上的《普通教育學》視為“科學教育學”形成的標志。
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的《人的教育》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德國教師培養指南》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論》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對象》
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等。
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
1.夸美紐斯(1592—1670)
夸美紐斯是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觀點反映在《大教學論》中:
(1)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規律,依據人的天性和兒童的年齡特征。
(2)他第一次論述了班級授課制和學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學原則體系和龐大的課程體系。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張“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校”。
2.洛克(1632—1704)
洛克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觀點反映在《教育漫話》中: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生來如同白板,人的知識都是學習得來的,人的差別都是由教育產生的結果。
(2)提出“紳士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紳士。他認為培養紳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教育。
3.盧梭(1712—1778)
盧梭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主要思想反映在其著作《愛彌兒》中:
(1)主張自然主義教育,認為教育目的是培養自然人而不是培養公民。
(2)把兒童的發展和教育分為嬰兒期、兒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個階段,主張根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教育。
4.赫爾巴特(1776—1841)
赫爾巴特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范、獨立教育學的誕生。其主要觀點有:
(1)建立教育學理論的兩大理論基礎:倫理學和心理學。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之上。這也是后人把他的教育學視為科學教育學的主要原因。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學原則。赫爾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學”概念,即沒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強調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要注重道德教育。
(4)提出了四段教學法。即明了(清晰明確地感受新教材)、聯想(由個別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統(新舊觀念的組合)、方法(練習)
(5)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形成了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5.杜威(1859—1952)
杜威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為《民主主義與教育》。
杜威的現代教育思想與赫爾巴特的傳統教育思想截然對立,其主要思想有:
(1)論教育的本質。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
(2)論教育目的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一種生活,認為教育的目的應來源于內部,二不應該從教育的外部尋找一個目的強加給教育,即是說,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不斷地生長下去。
(3)論課程與教學
杜威主張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的書本式教材,即活動課程。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強調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利用兒童游戲的本能,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顒诱n程的教學組織形式應該是活動教學。
(4)提出五步教學法,即創設疑難情境、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問題、驗證這個假設。
(5)提出了兒童中心論
杜威認為教師是學生的輔助者,教學活動要根據兒童的興趣進行。形成與傳統教育相對應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三)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誕生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教育學走向更為科學化的階段。
1.蘇聯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克魯普斯卡婭著有《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一書,她是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的教育家。
(2)當時的教育部長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總結了蘇聯社會主義教育的經驗,構建了新的教育學理論體系,論述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他極其重視智育即教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較嚴格和嚴密的教學理論。這本書對我國建國初期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馬卡連柯著有《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父母必讀》等,他在流浪兒和違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體主義教育。
2.我國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我國教育家楊賢江是中國最早用馬克思主義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筆名寫的《新教育大綱》則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這本著作闡述了教育的本質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階級的觀點和教育萬能論。
(四)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
20世紀中葉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人才資源開發和智力開發成為世界教育矚目的重大課題。各國開展了廣泛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以教育實驗和心理科學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學進入現代發展階段。
1.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著有《教學與發展》一書。
他的理論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達到最理想的發展水平”。以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指導實際、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2.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有《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等書。其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對世界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所謂全面和諧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相互滲透的統一整體。
3.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著有《教育過程》一書,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他強調必須使學生學習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即一門學科中的定義、原則或法則;強調早期學習的重要性;倡導發現式學習;主張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科學興趣和創造能力。
4.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著有《教育目標分類學》、《學生學習的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分冊》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
5.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原理》創立了范例教學理論。
6.瑞士心理學家教育家皮亞杰的《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由兩篇文章構成,提出兒童智力發展階段理論: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他根據兒童認知結構和發展階段理論,提出了教學原則和方法,即應按照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教育必須大力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兒童的實際活動在教育中占優先地位;兒童的互相協作應在學校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一、教育的概念
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問“educar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
二、教育的屬性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是教育區別于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質。
教育是一種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在其他動物界是沒有的。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的延續與發展不可缺少手段,為一切人,一切社會所必需,與人類社會共始終,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范疇。
2.教育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但階級性并不是教育所獨有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特征。階級性只是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一種屬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質的規定性。
3.教育的歷史性:教育與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統治階級制度密切相關,并隨之變化而變化發展的。
三、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所謂要素是指構成活動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認識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認識教育內部結構的基礎。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人。廣義的教育者指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發展方面起到影響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單位同事等。但,自學校教育產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學校中的教師和其他教育人員。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和實施者,也是學生的主要影響者和引導者,作為以培養人為目的的教育活動,離不開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接受影響,從事學習活動的人,既包括在學校中學習的兒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學習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育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有賴于受教育者的積極參與。
(三)教育影響
教育影響是教育實踐活動的手段,是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和學習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教育影響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內容是教育者根據教育目的,經過選擇和加工,用來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響物。因此,要挑選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價值和適合受教育身心發展水平的影響物作為教育內容。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動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教和學的方式和方法,如講、讀、討論等,也包括開展教育活動時所運用的一切物質手段,如教具、實驗藥品和儀器等。
從以上我們對教育活動構成要素及其作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是展開教育活動必不可少的,這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實踐活動的系統。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聯系的紐帶,沒有教育者,教育活動無法展開,受教育者就不能得到有效地指導;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沒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動就失去了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沒有教育影響,教育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圖也不能實現。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系統,是三個基本要素的有機組合。
四、教育的起源
(一)神話起源說
神話起源說是人類關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所有的宗教都持這種觀點。
(二)生物起源論
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者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指導,把教育的起源歸之于動物的本能行為,教育過程即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代表人物:【法】利托爾諾、【英】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論
心理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歸之于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代表人物:【美】孟祿。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這兩種學說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否認了教育是一種自覺有意識的活動,把動物本能和兒童無意識的模仿同有意識的教育混為一談,都是不正確的。
(四)勞動起源說
勞動起源說的直接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是恩格斯的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勞動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代表人物:【蘇聯】米丁斯基、【蘇聯】凱洛夫。
教育發展歷史形態
(一)原始形態的教育
1.教育還沒有獨立的形態,教育還沒有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社會活動。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3.沒有專門從事教育(職業)的人員和相對固定的教育對象,沒有專門的為教育所用的內容和場所,更沒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4.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這是一種很低級的沒有專門化的處于萌芽狀態的教育。在原始社會中,由于沒有階級,人與人的關系基本上是平等的。
5.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對每一個人來說,教育的機會是均等的,也可以認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兒童都在接受同樣的教育。
(二)古代教育
由于古代社會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因此古代社會的教育也包括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
1.奴隸社會的教育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就出現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即學校。
(1)中國
我國是歷史上最早出現學校教育的國家。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睹献印防镎f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這里,孟子不僅記載了我國古代學校教育起源的情況,而且記載了當時教育的內容和宗旨。
西周以后,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即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的學校與設在地方的學校、設在閭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一是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二是樂: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駕兵車為主的軍事技術教育;五是書:學字習寫的書寫教育;六是數:簡單數量計算教育。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鬃铀綄W的規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促進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2)歐洲
歐洲奴隸社會曾出現過兩種著名的教育體系——斯巴達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達是古希臘最大的農業城邦國家。斯巴達教育重視軍人和武士的培養,教育內容幾乎全是軍事體育訓練,如賽跑、跳躍、角斗、騎馬、投擲等,其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驍勇的軍人與武士。
雅典是一個商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國內階級斗爭較復雜。雅典教育重視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才,教育內容包括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體操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奴隸主的后代適應這種復雜的社會階級斗爭。
我國和歐洲奴隸社會的教育狀況表明,奴隸社會的教育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工具,只有奴隸主的子弟才能享有受教育權,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同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2.封建社會的教育
(1)中國
漢代武帝以后,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內容不再是科舉的內容.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用在了經書的背誦上。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創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在我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被地主階級所壟斷,不僅具有階級性,還有鮮明的等級性,封建統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養成為統治勞動人民的官吏;教育內容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教育方法是崇尚書本,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育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
(2)歐洲
在歐洲封建社會,出現兩種教育體系——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
教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教士和僧侶,又稱僧侶封建主教育。教育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而且各科都貫穿神學。
騎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封建騎士,又稱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擊劍、打獵、投槍、下棋、吟詩。
無論是我國的封建教育還是歐洲封建社會的僧侶教育、騎士教育都與生產勞動相脫離,都是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服務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
(三)近現代教育
16世紀以后,世界進入近、現代社會;鹚、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從中國傳入西方,為世界的軍事和交通帶來了大發展的機遇;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相像熱情;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手工勞動、作坊生產被現代大工業所取代。從而引發了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特別表現在: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近現代教育與古代教育相比,在總體上呈現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1)教育同生產勞動從分離走向結合。
(2)教育的日趨普及性和多樣性。
(3)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學及其發展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教育學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一)教育現象。
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教育事實(亦稱教育現象)具有廣泛的含義:一方面,教育事實作為研究對象,說明教育學研究對象是存在于現實之中的客觀存在物,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而不是主觀臆測的各種觀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實是正在從事著的教育實踐,它包括各種形式、各種類型、各種模式的教育事實,還包括教與學過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為,這些是教育學研究對象中的教育事實部分。
(二)教育問題。
問題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教育學探詢和發現教育問題、分析和解釋教育問題,應答和解決教育問題。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以及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等。
(三)教育規律。
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教育學研究教育規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存在于教育領域中的某一規律進行揭示和說明;二是對整個教育活動的規律體系進行闡釋和解釋,這其中包含三個層次。(1)第一個層面,教育領域中的普遍規律。如,教育和社會發展間的規律:教育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一定的人口質量和數量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一定的地理環境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一定的文化間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和人的身心發展間的規律;(2)第二個層面,學校教育的工作規律。如,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的規律;(3)第三個層面,某一具體教育活動的規律。如教學規律、德育規律、學校管理規律。
二、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學的發展,根據其研究方法、理論的成熟水平,可以分為萌芽階段、獨立形態階段、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誕生、現代教育理論發展四個階段。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這一時期,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教育學都還沒有從哲學、倫理學、政治等學科中分化出來,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
1.中國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鬃拥慕逃枷朐谒难哉撚涊d《論語》中有充分的反映。
①孔子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孔子認為教育對國家穩定、社會的發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觀點,認為人口、財富和教育是立國的三個要素;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的哲學命題,強調后天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
②孔子關于教育對象的觀點
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觀點。
③孔子關于教育目的的觀點
孔子致力于培養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孔子關于教育內容的觀點
《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識,包括“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為規范要求。
⑤孔子關于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觀點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這條原則不是孔子提出來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
第二,啟發誘導的原則?鬃釉凇墩撜Z.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采用啟發式教學的人。
第三,學思結合的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第四,謙虛篤實的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孔子關于道德修養的方法
第一,立志有恒
《論語.子罕》:“三軍可以多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孔子教育學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
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三,身體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訥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第四,改過遷善。
第一,要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第二,對他人的過錯采取諒解的態度。
⑦教師觀
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要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學記》
我國的《學記》(收入《禮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它大約出現在戰國末年,是儒家思孟學派撰寫的,比外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羅馬帝國教育家昆體良(公元35—96)寫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有的被翻譯成《雄辯術原理》)一書,還早三百多年。據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全文1229字,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以簡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地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
①教育的作用
《學記》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十六個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軍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個體功能。
②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
提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主張按照地方建制分別設學。
《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學生在學業知識學習和品德修養兩方面的表現。
③教學原則
第一,教學相長原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第二,預時孫(xùn)摩原則——“禁于未發謂之預,當其可謂之時,不陵節而施謂之孫,相觀而善謂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這包括四條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集體教育原則。
第三,長善救失原則。“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學生學習中的四種缺點:貪多、狹窄、自滿、畏難。教師只要了解這些學習狀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生就能發揚優點,客服缺點。
第四,啟發誘導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第五,課內外結合的原則。“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課外練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可以深化課內學習的內容。
④論教師
提出了“師道尊嚴”的思想;高度評價老師的作用;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2.西方
(1)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一種問答式的教學方法。蘇格拉底在讓學生獲得某一個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發問,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給予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他自己把這種通過不斷發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為“產婆術”。后人將這種方法概括為四個部分,即諷刺、“助產術”、歸納、定義。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蘇格拉底與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確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問題,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結論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種知識就是可教的,因為知識是可教的。
(2)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99)
柏拉圖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因受(蘇格拉底被誣告并被處死)株連流亡國外12年,游歷了許多國家,視野大開;貒髣撧k了一所學園,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臘的第一所高等學府,也是歐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柏拉圖的教育理想目標是培養哲學王,哲學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認為上帝分別用金子、銀子和銅鐵制造出了哲學家、軍人、勞動者,因此,三種人要各司其職,各安其位。
(3)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亞里士多德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創辦了一所名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任務,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亞里士多德的教育觀點主要體現在他的《政治學》中。
①靈魂說:認為靈魂分為植物的(生物性)、動物的(感覺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認識與思維)。
②教育目的:不僅為國家培養人才,還要使年輕一代和諧發展。
③實施體、德、智三育;
亞里士多德認為,體育應該放在首位,因為它是人們過美好生活的條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美德。而智育是培養理性的靈魂,形成高尚、自由的靈魂。他認為最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④教育的年齡分期理論,教育要與人的發展相適應
亞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觀點,主張按照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
(4)昆體良(公元35—96)
昆體良是古羅馬的著名教育家,教學法大師。他是西方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其代表作《論演說家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norator,原本應為《雄辯術原理》),也被譽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學法論著。
昆體良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①雄辯家應該是善良的人,不單是有才能。
②班級授課方式的擁護者和提倡者。對班級授課進行了一些闡述,是班級授課思想的萌芽。
③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賦才能差異,因材施教。
④反對在教育過程中使用體罰。
(二)獨立形態教育學的建立
從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開始,教育學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教育學逐漸從哲學、倫理學等學科中分化出來,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一批教育家,出現一系列教育著作,提出許多重要的教育理論觀點,形成了較為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
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
近代實驗科學鼻祖培根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1623年)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確立下來,并與其他學科并列。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在總結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大教學論》(1632年出版),此書被認為是獨立教育學形成的標志,被認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以此為開端,出現了一系列的對后世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教育家及代表作:
英國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話》
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在西方,通常把赫爾巴特建立在心理學研究基礎上的《普通教育學》視為“科學教育學”形成的標志。
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的《人的教育》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德國教師培養指南》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論》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對象》
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等。
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
1.夸美紐斯(1592—1670)
夸美紐斯是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觀點反映在《大教學論》中:
(1)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規律,依據人的天性和兒童的年齡特征。
(2)他第一次論述了班級授課制和學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學原則體系和龐大的課程體系。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張“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校”。
2.洛克(1632—1704)
洛克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觀點反映在《教育漫話》中: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生來如同白板,人的知識都是學習得來的,人的差別都是由教育產生的結果。
(2)提出“紳士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紳士。他認為培養紳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教育。
3.盧梭(1712—1778)
盧梭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主要思想反映在其著作《愛彌兒》中:
(1)主張自然主義教育,認為教育目的是培養自然人而不是培養公民。
(2)把兒童的發展和教育分為嬰兒期、兒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個階段,主張根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教育。
4.赫爾巴特(1776—1841)
赫爾巴特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范、獨立教育學的誕生。其主要觀點有:
(1)建立教育學理論的兩大理論基礎:倫理學和心理學。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之上。這也是后人把他的教育學視為科學教育學的主要原因。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學原則。赫爾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學”概念,即沒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強調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要注重道德教育。
(4)提出了四段教學法。即明了(清晰明確地感受新教材)、聯想(由個別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統(新舊觀念的組合)、方法(練習)
(5)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形成了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5.杜威(1859—1952)
杜威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為《民主主義與教育》。
杜威的現代教育思想與赫爾巴特的傳統教育思想截然對立,其主要思想有:
(1)論教育的本質。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
(2)論教育目的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一種生活,認為教育的目的應來源于內部,二不應該從教育的外部尋找一個目的強加給教育,即是說,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不斷地生長下去。
(3)論課程與教學
杜威主張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的書本式教材,即活動課程。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強調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利用兒童游戲的本能,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顒诱n程的教學組織形式應該是活動教學。
(4)提出五步教學法,即創設疑難情境、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問題、驗證這個假設。
(5)提出了兒童中心論
杜威認為教師是學生的輔助者,教學活動要根據兒童的興趣進行。形成與傳統教育相對應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三)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誕生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教育學走向更為科學化的階段。
1.蘇聯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克魯普斯卡婭著有《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一書,她是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的教育家。
(2)當時的教育部長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總結了蘇聯社會主義教育的經驗,構建了新的教育學理論體系,論述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他極其重視智育即教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較嚴格和嚴密的教學理論。這本書對我國建國初期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馬卡連柯著有《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父母必讀》等,他在流浪兒和違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體主義教育。
2.我國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我國教育家楊賢江是中國最早用馬克思主義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筆名寫的《新教育大綱》則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這本著作闡述了教育的本質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階級的觀點和教育萬能論。
(四)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
20世紀中葉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人才資源開發和智力開發成為世界教育矚目的重大課題。各國開展了廣泛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以教育實驗和心理科學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學進入現代發展階段。
1.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著有《教學與發展》一書。
他的理論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達到最理想的發展水平”。以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指導實際、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2.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有《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等書。其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對世界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所謂全面和諧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相互滲透的統一整體。
3.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著有《教育過程》一書,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他強調必須使學生學習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即一門學科中的定義、原則或法則;強調早期學習的重要性;倡導發現式學習;主張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科學興趣和創造能力。
4.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著有《教育目標分類學》、《學生學習的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分冊》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
5.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原理》創立了范例教學理論。
6.瑞士心理學家教育家皮亞杰的《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由兩篇文章構成,提出兒童智力發展階段理論: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他根據兒童認知結構和發展階段理論,提出了教學原則和方法,即應按照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教育必須大力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兒童的實際活動在教育中占優先地位;兒童的互相協作應在學校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教育研究
一、教育科學研究的含義與對象
(一)教育科研的含義
學校教育科研是指為了改進學校教育工作,圍繞有計劃、系統的鉆研和探究活動。學校教育科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目的是為了改進學校教育工作。
第二,圍繞某一主題進行。一項研究中選擇某一方面進行研究。主題即為研究的課題。
第三,是有目的、有計劃和系統地進行的。因此,隨意、偶爾或零星的鉆研和探究就不能稱為研究。
(二)學校教育科研的對象
在學校教育科研活動中,所研究的對象為問題。問題性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提出問題是教育科研的第一個環節。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驟
(一)課題選擇
所謂課題,是指作為研究對象的問題。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很多;只有成為研究對象的問題才能稱之為”,課題。
1.課題選擇的來源主要有如下幾種
(1)教育實踐
(2)教育理論
(3)科研規劃
2.課題選擇選題的原則
(1)教育性
(2)實踐性
(3)可行性
選擇的課題要盡量小、盡量實,具有實施的可能?梢“小題大作”,把一個小課題做深、做透,是很有意義的。不要“大題小作”。例如,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是當前教育領域一個重要議題,對之進行研究在當前是很有意義的。但是,若選擇“如何改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作為研究課題,對于一線教師而言題目很大,基本不可能進行研究;而若選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中農民工子女的參與程度”則是一個較小的題目,單個教師完全可以開展研究。
(4)適宜性
根據兒童發展階段和有關工作情況,選擇適宜的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維持時間短,關于如何幫助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方面的研究就是很適宜的。相比較而言,如果研究如何幫助中學生集中注意力,這則是不太適宜的。
(5)倫理性
課題的選擇不要違背倫理道德。
(二)查找文獻資料
所謂文獻資料,即他人或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進行研究之前,需要查找自己所研究課題的相關文獻資料,其目的是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看看前人在此問題方面的研究情況。
1.文獻資料的類型
以載體的物質形式可分為印刷品、電子版、實物類等;以資料的呈現形式可分為文章、著作、報告、光盤錄像等;以對文獻的加工情況可分為一手資料、二手資料、三手資料。
2.文獻資料的來源
從地點上來說,可以從學校圖書室和國家、省市、區縣、街道等各級公共圖書館查和收集資料。
3.查閱資料的方法
(1)順查法
以時間先后順序,按照由舊到新的順序,在課題研究的相關范圍內查閱文獻。
(2)逆查法
與順查法相反,根據時間的由斤及遠、由新到舊的順序,在課題研究的相關范圍內查閱文獻。
(3)引文查閱法
即以已有文獻所附的參考文獻或注釋為線索,查找與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
(4)綜合查找法
將各種方法加以綜合使用查找文獻。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可以進行快速檢索。如關于培養小學生正確書寫習慣的研究,可以“小學生”和“書寫習慣”作為“篇名”和“關鍵詞”進行檢索。
4.查閱資料的步驟一般來說,查閱文獻資料有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檢索的關鍵詞。確定了“關鍵詞”,才能確定查找的中心。
(2)確定查找文獻的范圍。即查找從時間、類型和等角度來說是什么范圍內的文獻。
(3)進行初步查閱。
(4)修正關鍵詞和文獻范圍。在進行初步查閱后,如果發現所查找到的文獻與預期不同,那么則進一步修正檢索的關鍵詞,或更改所查找文獻的范圍。
(5)對文獻進行歸類和初步分析。
(三)設計研究,撰寫研究方案
研究設計方案一般包括如下幾個部分:問題的提出、研究目的、概念界定、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進步安排和人員分工、參考文獻。
(四)研究實施與資料收集
(五)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六)研究報告的撰寫
(七)課題結題
三、學校教育科研的層次
根據一般的科學研究層次劃分,學校教育科研分為如下幾個層次:
1.方法論,即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論假定、研究原則、研究邏輯,等等。從這一層次分類,可以把學校教育科研分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2.研究方式,指貫穿于研究全過程的操作方式。從這一層次分類,可以把學校教育科研分為文獻研究、調查研究、行動研究、實驗研究及個案研究等。
3.具體方法與技術,是指在研究的某一階段使用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從這一層次分類,可以把學校教育科研分為使用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等進行的研究。例如,在一項.“關于×小學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研究”中,擬通過向所有學生發放問卷的方式全面了解他們課外的閱讀情況,然后統計回收問卷中的答案,再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在這項研究中,從方法論的層面來說,為定量研究;從研究方式層面來說,屬于調查研究;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說,使用的是問卷法。
四、教育科學研究方式
(一)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通過運用問卷、訪談、作品分析、測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收集研究對象的客觀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之后,從中概括出規律性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調查分為:全面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全面調查就是用來調查某一事物和現象的全面情況,如對某一地區學齡兒童的普查,對某一學校全面情況的調查。
重點調查是選擇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對象特征的單位進行調查,如為了了解農村中學學生的流動情況,可選擇學生流動較多的農村中學進行調查。
抽樣調查是從總體所包含的全部個體中隨機抽出一部分個體作為調查的對象,借以推斷、說明總體的一種調查,如要研究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數學成績,可以采取抽樣的辦法進行調查研究,既省時,又簡便。
個案調查是對一個單位、一個事件或一個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查。如果這種研究是長期的調查研究,又叫跟蹤調查。
調查研究一般經歷六個步驟:明確調查目的、制定調查計劃、準備調查材料和工具、實施調查、整理調查材料和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的結構一般包括:
1.題目——介紹調查主題與對象
2.引言——闡述調查目的、意義、任務、時間、地點、對象、范圍、取樣等
3.正文——主體部分,把調查獲得的大量材料,分析統計整理后,歸納出若干項目進行敘述。
4.討論與建議——依據正文的科學分析,對調查的結果進行進一步闡述,亮出自己的觀點,針對調查結果寫出對教育教學工作改進的意見和措施。
5.結論——通過邏輯推理,歸納出結論。即簡單交代調查研究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主要抽樣方法 1.簡單隨機抽樣 一般的,設一個總體個數為N,如果通過逐個抽取的方法抽取一個樣本,且每次抽取時,每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相等,這樣的抽樣方法為簡單隨機抽樣?傮w個數不多時,適合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比如商場的抽獎(一等獎為摸到3個紅球,二等獎為摸到2個紅球,三等獎為摸到1個紅球):摸到一個球,放回去再摸一個球,然后放回去再摸一個球。 2.系統抽樣 系統抽樣也稱為等距抽樣、機械抽樣、SYS抽樣,它是首先將總體中各單位按一定順序排列,根據樣本容量要求確定抽選間隔,然后隨機確定起點,每隔一定的間隔抽取一個單位的一種抽樣方式。是純隨機抽樣的變種。比如把100個學生編號,從100個號中選6個,可以以5為間隔,然后隨機確定起點(比如隨機起點為52,抽到的6個號碼為:52、57、62、67、72、77)。 3.分層抽樣 又稱分類抽樣和類型抽樣,又稱分類抽樣或類型抽樣。將總體劃分為若干個同質層,再在各層內隨機抽樣或機械抽樣,分層抽樣的特點是將科學分組法與抽樣法結合在一起,分組減小了各抽樣層變異性的影響,抽樣保證了所抽取的樣本具有足夠的代表性。比如,抽取小學(學制為6年)120名學生進行研究,可以按照年級和性別兩個維度分為12個層次,每個層次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抽樣,抽取10名學生。從而保證不僅每個年級人數相同,性別同樣也相同。使樣本更具代表性。 |
1.行動研究的含義
教育實踐工作者為改善教育教學實踐而開展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行動研究重點在于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2.行動研究的特征
(1)目的就是為了改進實踐。行動研究直接探討如何改進實踐,這一點將之與其他研究區別開來。諸如調查研究是為了了解現狀,文獻研究、案例研究等可以促進教師促進教師對實踐的反思,但是不能直接改進實踐。
(2)研究的內容是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進行研究。研究與教學是合為一體的。
(4)研究的循環性。
3.行動研究的步驟
(1)發現問題。行動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而不是來自于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劃。因此,需要從實踐中尋找值得研究的問題。
(2)分析問題。對問題加以聚焦與界定、診斷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
(3)設計研究方案。具體地確定問題解決的目標、研究的具體內容、參與的人員、如何提供研究的條件、研究的進度安排、資料收集的方式和研究效果的評價。
(4)研究實施與資料收集。根據方案,把解決問題、改進實踐的具體措施有計劃地落實到實踐中。同時,收集實施中的資料。
(5)總結與反思,確定下一步研究問題。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效,以及接下來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然后開始下一個循環的研究。
(6)整理和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在問題得到最終解釋后,對研究中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撰寫研究報告。
(三)經驗研究
1.經驗研究的含義
經驗研究是指教師通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回顧和反思進行研究的一種研究類型。經驗研究不同于經驗總結。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研究”,因而應有研究的目的,有創新性結果。而后者不一定具有這兩個特征。進行經驗研究的前提是教師要有經驗。教師的經驗就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有價值的體會、認識和技能。
2.經驗研究的過程
①積累經驗,提煉問題
②分析經驗。
③撰寫經驗研究論文。
(四)個案研究
1.個案研究的含義
個案研究是指對某一現象、事件或某個人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教育領域中的個案研究是指個案研究應用于教育情境解決教育問題或建立理論的一種研究方法。
2.個案研究的特征
(1)研究的獨特性。
(2)研究的全面性。
(3)研究的代表性。
3.個案研究的步驟
(1)確定個案。
(2)收集個案資料。
(3)分析和整理資料.尋找問題解決方案
(4)方案實施。
(5)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
4.個案研究報告的寫作
個案研究報告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基本資料。個案撰寫者的基本信息、個案研究中主要人物的關鍵信息(需要呈現有哪些關鍵信息,視具體情況而定)
(2)個案背景。有關個案的時間、地點和來源等背景信息。
(3)個案的具體內容。即個案中事件發生的具體過程。
(4)梳理和分析。對個案進行研究性質的分析。
(5)感想與啟發。研究者從個案中有什么感想,得到什么樣的啟發。
(五)敘事研究
1.敘事研究的含義
敘事即敘述故事,即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講故事。因此敘事研究是指通過口頭或書面講故事的方式開展的研究。這種研究強調個人經驗的原始性、情境性和真實性。敘事研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教師自傳型敘事,即通過教師個人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來對自己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改進,以促進自身經驗的積累和生長。教育敘事研究的優點是:可以真實、具體地呈現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幫助教師關注日常實踐中的細微環節,培養教師對自我的反思與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敘事研究的特征
(1)呈現事件情節。
(2)重視背景。
(3)呈顯個人。呈現個人的經驗和感受。
(4)重視反思。
3.敘事研究的步驟
(1)發現研究問題。
(2)尋找敘事對象。
(3)搜集故事。
(4)撰寫故事。即具體的“敘事”過程。
(5)分析故事,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
(六)實驗研究
1.實驗研究的含義
實驗研究是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問題的一種研究類型,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研究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系,揭示教育工作規律的一種研究。實驗研究是學校教育科研中要求較高的一種研究類型。
2.實驗研究中幾個常用概念
變量:隨著條件或情境的變化而在數量或性質方面發展變化的人、事物或現象的某方面特性。
自變量:能引起被研究的特性發生變化的變量。
因變量:指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變量。
常量:僅有一個不變值的某個概念。
被試:被研究的對象。
抽樣:從一個總體中選取一部分作為被研究者的過程?傮w又被稱為全體,抽取的那一部分叫做樣本。
前測:研究之前的有關測量數據
后測:研究之后的有關測量數據。
3.實驗研究使用的步驟
(1)實驗設計。確定具體的研究問題,形成研究假設,構建實驗框架,選擇被試,確定實驗中的干擾因素和控制方法,撰寫實驗方案。
(2)實驗實施。
(3)整理和分析實驗數據,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實驗結論。
(4)撰寫實驗報告。教育實驗報告撰寫的一般結構為:題目、引言、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結論。
(5)進行擴大實驗或重復實驗,以進一步推廣或驗證實驗結論。
五、教育科學研究基本方法
(一)實物分析法
實物分析法是指通過收集相關的實物資料進行分析與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捎脕硌芯康膶嵨镏饕腥缦骂悇e:學生的書面作品,如作業、日記、作文、信件、繪畫、考試卷子、板報稿件等,學生的勞動產品,如小發明、小制作等;教師自己的書面資料,如備課筆記、讀書筆記、學生作業的批改情況、工作計劃等;教師的勞動產品,如教具;年級組或教研組等集體的工作計劃、工作報告、學期或學年總結;有關會議記錄、規章制度、政策文件等。
(二)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某種現象或某個教育問題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顧名思義,觀即“看”,察即“審查、思考”,即通過眼看來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觀察是人類認識和了解世界最為基本的途徑之一,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師工作中,教師設計得當的話,觀察法很方便進行。
(三)問卷法
問卷法是指究者把研究內容設計成若干個具體問題,編成書面試卷,交給所選擇的人員進行書面回答,從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一份完整的問卷應該包括如下部分:問卷名稱、問卷編號、問卷說明、填答人基本資料、問題、填答說明、結語。
(四)訪談法
訪談法是指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被研究者進行訪問或與被研究者談話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的特征: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通過訪談或談話進行;目的是為了研究。
在教師的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括中,教師有大量的與學生或學生家長或其他教師之間的“談話”,但是,那可能是一種聊天式的談話,缺乏目的性、計劃性、完整性、深刻性,不能稱為訪談法的運用。如果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某一方面的情況,需要使用科學的訪談方法?茖W的訪談方法需要考慮研究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其目的是為了探討和研究某方面的情況。但是,如果教師設計好的話,也可以將研究方法滲透到日常的談話中。
(五)測驗法
測驗法是借助測驗工具,通過測試來收集研究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測驗法具有預測、診斷、評價和選拔的功能。根據測驗內容,可以把測驗法分為如下幾類:
智力測驗:測量智力水平;
能力測驗:測量人一般能力或特殊能力;
個性測驗:測量人的性格、氣質等個性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價值觀、動機、信念等個性傾向;
學業成就測驗:測量人對某方面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
以上是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全部內容,更多廣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敬請教師考試群,及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關鍵詞閱讀: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編輯:廣東華圖)


線上微信客服
掃一掃:在線溝通
報考過程有疑惑?
專業客服來答疑

教師招考公眾號
掃一掃:馬上關注
最新招考資訊
盡在gdhtg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