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德育—品德發展理論
2015-09-23 14:57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廣東人事考試網
廣東教師招聘網提供以下教師教育綜合知識信息: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德育—品德發展理論,更多關于廣東教師招聘,2016教師考試,教育學,教師教育綜合知識的內容,請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為幫助考生更好備考2016年廣東省教師招聘考試,華圖教育專家整理了一系列考試技巧。下面廣東人事考試網為考生提供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德育—品德發展理論,望考生多加關注,2015年廣東教師招聘答疑群:145334620。
德育—品德發展理論
一、皮亞杰的品德發展的階段理論
(一)觀察實驗:對偶故事法
1.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時, 家里人叫他去吃飯,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托盤。約翰并不知道門背后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托盤,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
2.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里拿出一些果醬。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
問題:這些孩子的過失是否相同?這兩個孩子中,哪一個問題更嚴重些?為什么?
(二)皮亞杰道德認知發展四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接受外界的準則,但不顧準則的規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執行規則,他們還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環境區別開來,常把成人說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環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規則對他們來說,還不具有約束力。他們的游戲活動只是個人獨立活動的任意行為,與成人、同伴之間還沒有形成合作關系。
2.權威階段(5~8歲)
又稱他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對外在權威表現出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他們認為服從、聽話就是好孩子,否則就是錯的,是壞孩子。另一個表現則是對規則本身的尊敬和順從,即把成人規定的準則,看成是固定不變的。這個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判斷是根據客觀的效果,而不是考慮主觀動機。
比如,聽父母或大人的話就是好孩子。兒童會對無意中打碎15個杯子的人比無意中打碎1個杯子的人進行更嚴厲的批判。
3.可逆性階段(8~10歲)
又稱自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間的共同約定,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已經認識到同伴間的社會關系,認識到應尊重共同約定的規則。對他們來說,此時這種共同約定的規則具有相互取舍的可逆特征。同伴間可逆關系的出現表明兒童的思維已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認識到規則只是維護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傾向于自覺地遵守,因而導致一定程度的自律。這標志著兒童道德認識開始形成。
4.公正階段(10~12歲)
兒童的公正觀念或正義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觀念上發展起來的。10歲以后,兒童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從權威性過渡到平等性。在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亞杰看來:從可逆性關系轉變到公正關系的主要是利他主義因素增長的結果。只有當兒童的道德判斷達到了自律水平時,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皮亞杰認為,兒童品德發展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這些階段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一個連續發展的統一體。在以他律到自律發展的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根據皮亞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而要達到這一教育目標就必須注意培養同伴之間的合作,注意成人與兒童的關系不應是權威和服從的關系;在兒童犯錯誤時,要使他了解為什么這樣做不好,以發展兒童的道德認識。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關注“廣東華圖”微信,獲取最新資訊、真題答案、內部資料等信息!
公職交友社區【新公社APP下載】|微信搜索“gdhtgwy”
(編輯:廣東華圖)


線上微信客服

教師招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