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_《木蘭辭》中的人文考點
2020-08-18 11:32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廣東事業單位招聘網
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以下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信息: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_《木蘭辭》中的人文考點,更多關于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的內容,請關注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創作年代——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后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點擊購買2020版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必做題庫6000題(題本+解析)
《木蘭辭》中文化考點延伸
《木蘭辭》又稱《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收錄于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雙壁”。詩歌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文中的主要文化常識有:
(1)可汗——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對君主的稱呼。最早出現于3世紀鮮卑部落,被用于稱呼鮮卑部落的酋長。唐代貞觀四年,擊敗東突厥后,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2)阿爺——指父親。古代對父親的稱謂有先府君,家大人,家君,家嚴,令尊等。對母親的稱謂有萱堂,家夫人,家母,家慈,令堂等。
(3)鞍——乘馬用具
(4)韉——馬鞍下的墊子。
(5)轡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6)黑山——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東南。
(7)胡騎——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8)朔——指北方。與之對應的東方稱嵎夷、晹谷,南方稱南交,西方稱西日、昧谷(《尚書·堯典》)。朔本意指新月,即每月農歷初一時的月相。
(9)金柝——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我國古代將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敲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者五夜。
一更19-21點;
二更21-23點;
三更23-1點;
四更1-3點;
五更3-5點。
(10)寒光——清冷的月光。古代詩詞中對月光的美稱有兔輝、輪輝、銀輝、金波、兔影、素暉、素影、暉素、圓影、娥影、清輝、蟾光、蟾彩、月華、桂影等。
(11)明堂——皇帝用來祭祀、接見諸侯、選拔等所用的殿堂。
明清兩代的帝王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的場所有天壇、地壇、祈谷壇、朝日壇、夕月壇、太歲壇、先農壇、先蠶壇和社稷壇。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
地壇公園又稱方澤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朝日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春分之日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地方。
夕月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
太歲壇,又稱太歲殿,位于先農神壇東北,是祭祀太歲神及十二月將神之地。
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先農諸神的場所。
先蠶壇是明清朝皇帝的后妃們祭祀蠶神的地方。
社稷壇為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壇,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稱,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12)紅妝——指女子的艷麗裝束。也指美女或比喻艷麗的花卉。
(13)花黃——當時流行的一種化妝款飾,把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或在額上涂一點黃的顏色。這種化妝方式起自秦代,至魏晉南北朝隋唐時始成為流行的婦女面飾。
與花黃相近的額飾還有花鈿;ㄢ毷枪艜r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ㄢ氂屑t、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等制成花形,蔽于臉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ㄢ毱鹪从南朝壽陽公主,又稱為“壽陽妝”或“梅花妝”。
(14)成語“撲朔迷離”——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F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關鍵詞閱讀: 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
(編輯:廣東華圖)

線上微信客服

事業單位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