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音樂專業知識——民族民間音樂必背考點(1)
2020-04-14 13:22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廣東教師招聘網
廣東教師招聘網提供以下教師學科信息:【教師招聘】音樂專業知識——民族民間音樂必背考點(1),更多關于資料,音樂專業知識,教師招聘筆試,教師學科的內容,請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華圖教師根據多年來的授課經驗,結合歷年來的真題,談一談我們備考過程中關于民族民間音樂這部分的內容,你不得不背的考點。
考點一:民族民間音樂的概念及內涵
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存在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現代的音樂文化類型。是創始于人民大眾又供人民大眾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共同操縱。共同享用,共同演繹和共同傳承的一種非專業創作的社會音樂文化產品。
民族音樂在音樂學領域里,是一個內涵豐富、包容面較廣的概念,既包括傳統音樂,也包括現代音樂;既包括漢族音樂,也包括少數民族音樂;總之,凡是流傳于民間的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總體風格的音樂作品,都在民族音樂之列。
傳統音樂是指與現代音樂相對的音樂品種,它主要是從音樂發展的縱向時間關系上得出的概念。它是某一民族在其固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通過逐漸積累而發展起來,并在某一歷史時期流傳的音樂作品。我國傳統音樂一般劃分為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四大類。按習慣,以清末為時限,凡清以前產生的古代音樂作品均可視為傳統音樂范圍。除這些之外,某些外來音樂,如果在音樂活動中已同某些傳統音樂相融合、形成具有中華音樂文化特征的音樂,也可納入中國傳統音樂的范圍。
民間音樂作為中國音樂學的一個特定名稱,是近現代音樂理論界為區別于某些非民間音樂類別而提出的概念。它同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一樣,均屬中國傳統音樂的范疇,是我國民族音樂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員之一。過去,由于較少從理論上對它們進行比較,因此,民族音樂、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三者在概念的使用上產生了一定的含混,其實,它們只是中國音樂大概念下因個體之間審視角度的差異而得出的不同結果,其界線是不難區分的。
考點二:民歌的概念及源流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一般是口頭創作,口耳相傳的方式存于民間,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受人民群眾集體的篩選、改造、加工、提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遠在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搬運、祭祀、娛神、儀式、求偶等活動中開始了他們的歌唱。由于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樣的命運。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從出土文物考察,有關古代樂器的較多,而歌唱活動的較少。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那個有歌舞圖像的陶盆實在非常寶貴,它顯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在原始時期歌與舞是結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傳統。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從兄弟民族來看,如陰山巖畫上的歌舞圖像、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于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與語言的整齊劃一上,不難看出這是經過選擇、加工整理過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于想象,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并且把《詩經》的四言體民歌發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漢魏六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里,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木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這樣的故事從公元初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目,可見其影響之深。樂府民歌的突出特點是不僅文字部分經過整理,而且在音樂方面得到當時漢代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絲竹樂器伴奏,稱之為相和歌。
從《詩經》民歌到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是中國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內容之豐富,表現力之強烈,已相當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原始時代。在原始時代音樂文化無專業可言,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有了專為他們享樂的樂奴,才開始有了分化。真正劃分為專業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個范疇還是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專為帝王、貴族的祭祀、儀禮、宴會、娛樂等演奏、演唱的人員,尤其是有了記譜法與專業作曲人員,才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文野界限。在我國從漢代逐漸有了專業與民間音樂之分,漢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組織編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調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難確認,但是如今流傳在湖北秭歸縣紀念屈原的劃龍船歌(包括《起槳》、《游江》、《競渡》)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搖櫓號》、《拉纖號》等)的音調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吧!也許就是千古遺音。
從漢代到隋、唐當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這一時期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論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還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潑,都不是單一民族風格色彩。這種南北民歌的不同風格,在今天現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遠的影響。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國封建時代文化興盛時期,尤其是盛唐時期,邊疆民族的歌舞藝術大量傳入中原,對于中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顯然內外文化交流對音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唐代的專業音樂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間音樂中的說唱與戲曲逐漸形成。有關唐代的民歌,我們從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囀》之類。另從當時流傳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興起于長江中上游巴渝一帶的一種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都吸收過這種民歌因素,寫過一些文人創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的田歌中還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結構痕跡。宋代的“曲詞”很盛行,當時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聞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種,現今西北地區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傳后世的很少,元代統治者對民間帶有不滿與諷刺時事為內容的民歌,視如洪水猛獸,嚴禁傳唱。
明代(公元1368——1684),清代(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會的末期,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中、小城鎮市民階層興起,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人民思想異;钴S,民歌特別興盛,其數量之多,人民性之強烈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時已有半職業藝人演唱民歌小曲。到清代晚年(1848年以后)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反封建,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成了近代民歌的時代特點。這個時期出現了不少文學家搜集編輯的民歌歌詞集,如黃遵憲的《客家山歌》、馮夢龍的《吳歌》、李調元的《粵謳》以及華廣生的《白雪遺音》等。由于個人的偏愛,這些民歌集在品種上大都偏重于民間抒情民歌。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間傳唱。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間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俚曲》,選用了明末清初民間流行的五十幾種民歌曲牌。其中有一些一直為民間藝人傳唱至今,使我們能夠聽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調,甚為珍貴。
20世紀以來,經歷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民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達到了高潮。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隨著廣大農、牧民的覺醒,民歌得到了振興。這個時期民歌的顯著標志是,大量的內地新民歌向東部沿海地區傳播,部分邊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區傳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團結一致抵抗外來侵略題材的新民歌,空前繁榮。此外,如爭取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反對煙毒的民歌也為數不少。五四前后,李家瑞編《北平俗曲集》問世,已經有了民歌的曲譜記錄。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后在延安興起的向民間音樂學習的運動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揭開了現代音樂史新的一頁。
以上是【教師招聘】音樂專業知識——民族民間音樂必背考點(1)的全部內容,更多廣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敬請教師考試群,及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關鍵詞閱讀:
(編輯:廣東華圖)


線上微信客服

教師招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