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文化
2015-09-23 15:04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廣東人事考試網
廣東教師招聘網提供以下教師學科信息:教育與文化,更多關于教育與文化,教師學科的內容,請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教育與文化
在理解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時,需要把握兩點:第一點是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第二點是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一、文化對教育的制約與影響
(一)文化知識制約教育的內容與水平。
(二)文化模式制約教育環境與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次,文化模式還從多方面制約教育模式。如東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諧、崇尚德行、關注整體;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關注個性。沿著這兩種不同的文化模式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與方式等各個方面都有明顯差異。
(三)文化傳統制約教育的傳統與變革。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
三、學校文化
(一)學校文化的概念
學校文化: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二)學校文化的特性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
校園文化是人們為了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校園文化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準,可以再細分成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以及學校領導者亞文化、教師亞文化、學生亞文化、學校職工亞文化以及課程亞文化和活動亞文化等等。
(1)學校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學校的物質文化又包含了學校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兩種表達方式。
(2)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規章制度以及角色規范。
(3)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四、學生文化
(一)學生文化的成因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體的影響;
3.師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5.社區的影響。
(二)學生文化的特征
1.具有過渡性。
學生文化是介于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學生從兒童邁向成人的一種過渡性產物。
2.具有非正式性。
學生文化中蘊含著學生群體的價值和規范,這些文化特征構成一種“環境”,影響著處于這種文化情境中的每一個學生,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習得了這種文化。
3.具有多樣性。
學生文化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可能會因共同的種族、民族等特征,結成一個相對獨立文化群體,也可能因為共同的經濟背景而形成獨特的社會階層文化。
4.具有互補性。
從整個學校文化來講,學生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是對學校文化的一種互補。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具體表現如下:
(一)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誰就掌握了國家政權,誰就能控制精神產品的生產,誰就能控制學校教育的領導權。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總是通過對教育方針政策的頒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經費的分配、教育內容特別是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規定、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任命聘用等,實現對教育領導權的控制。
(二)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一個國家設立怎樣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進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標準怎樣確定,基本上是有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權。在原始社會,以生產資料原始公有制為基礎,氏族成員處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權也是平等的;進入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在政治、經濟上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權也是不平等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受教育權雖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由于經濟上和其他條件的不平等,受教育權依然不平等。
(三)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特別是培養出來的人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識傾向,則是由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的影響
(一)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的人才
(二)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
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政體,但又間接取決于這個國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業發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們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人民的權利意識,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動政治的改革和進步。
(三)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學校是知識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們有知識、有見解,思想敏銳,勇于發表意見,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論、行動、講演、文章、學校的教材和刊物等,來宣傳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輿論,借以影響群眾,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
教育與社會人口
人口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續人類的基本活動,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
一、人口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一)人口的數量和增長是制約教育事業的規模、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育事業的大擴展雖然與多種因素有關,但人口的增長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每一個新增成員都是一個終身學習者,F有人口中,23歲以下的人口占5億以上,從掃盲角度來看,1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8億文盲和半文盲,還需要給成人繼續教育提供條件。同時,人口的增長又主要在不發達地區,我國人口正以每年2千萬的速度增長。
如果教育經費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長,教育規模必然擴大;如果教育經費不能增長,必然導致兩種結果:一是限制教育事業的發展,降低入學率;一是保持入學率,而降低生均經費。這兩種情況都有損于教育的發展,F在許多不發達國家所面臨的正是這樣的難題。
(二)人口的質量影響教育的質量
人口的質量是指人口身體素質、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
人口的質量對教育質量的影響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直接影響是指入學者已有的水平(個體發展的重要的內部條件)對教育質量的總影響;間接影響是指年長一代的人口質量影響新生一代的人口質量,從而影響以新生一代為對象的學校的教育質量。他們通過遺傳和對青少年的養育過程來影響受教育者,還通過對學校教育的期望和協調程度來影響學校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其次,全社會人口的各方面素質,尤其是人口的文化結構,作為大的背景對學校教育起著間接的作用。
(三)人口的結構影響著教育的發展
人口的結構包括人口的自然機構和社會結構。自然結構指人口的年齡、性別等;社會結構指人口的階級、文化、職業、民族等。
(四)人口流動對教育的影響
在社會上,人口是處于流動狀態的,人口有多種流動:城鄉間、貧困向發達地區、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的流動等。
這種流動影響到教育的規模、各地域教育的差異性、目標的制定、人才的培養、結構的選擇、移民教育等方面。
二、教育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
(一)控制人口的數量
一個國家全體國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其原因是,教育事業的發展刺激了家庭對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撫養兒童的費用,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能改變人們傳統的“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和家庭觀;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增加了育齡婦女的就業機會和就業需求,減少了生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
(二)提高人口的質量
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質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現在對青年一代的培養。
其次還表現在對成年人的教育上。
(三)改善人口結構,調整人才構成與流動
教育可以是人口的流動由無序變為有序,使人口結構趨于合理化。
以上是教育與文化的全部內容,更多廣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敬請教師考試群,及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關鍵詞閱讀: 教育與文化
(編輯:廣東華圖)


線上微信客服
掃一掃:在線溝通
報考過程有疑惑?
專業客服來答疑

教師招考公眾號
掃一掃:馬上關注
最新招考資訊
盡在gdhtg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