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與能力13(發展心理)
2015-09-23 14:24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廣東人事考試網
廣東教師招聘網提供以下教師學科信息:教育知識與能力13(發展心理),更多關于教師招聘考試,教師招聘備考,教育知識與能力,教師學科的內容,請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教育學與教學法基礎知識
2015年廣西教師招聘統考模擬試卷
教育學與教學法基礎知識
為幫助考生更好備考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華圖教育專家整理了一系列考試技巧。下面廣東人事考試網為考生提供教育知識與能力13(發展心理) ,望考生多加關注,2015年廣東公務員考試答疑群:145334620。
一、單選題(共5小題,每題6分)
1.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是( )
A.和諧教學 B.以人為本 C.終身學習 D.生態教育
【答案】B
【解析】以人為本是新課改所強調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故本題選B。
2.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是( )的
A.深刻、短暫 B.一般、短暫 C.一般、長久 D.深刻、長久
【答案】D
【解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出生到以后的身心發展對孩子在智力、習慣、世界觀的形成等各方面產生的影響是深刻的、長久的,所以說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是深刻、長久的。故本題選D。
3.教師的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呈現、說明知識,并使學生理解知識的行為稱為( )
A.講述 B.講演 C.講解 D.講讀
【答案】A
【解析】講述是以敘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解是教師向學生說明、解釋和論證科學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講讀的主要特點是講與讀交叉進行,有時還參加有練習活動動,既有教師的講與讀,也有學生的講、讀和練,是講、讀、練結合的活動。
講演,是教師對一個完整的課題進行系統的分析、論證并作出科學結論的一種方法。
故本題選A
4.班主任就學生中發生了顯著變化的某個方面進行總結,這屬于( )
A.局部總結 B.全面總結 C.具體總結 D.專題總結
【答案】D
【解析】就學生中發生顯著變化的某個方面進行的總結屬于專題總結。
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
B.孔子的《論語》是我國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C.美國教育家杜威是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義與教育》
D.1903年出版的《實驗教育學》的作者是德國的梅伊曼
【答案】C
【解析】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所以A錯誤。
我國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學記》,所以B錯誤。
1908年出版的《實驗教育學》的作者是德國的拉伊,所以D錯誤。
故本題選C.
二、多選題(共5小題,每題6分)
1.新課程體系的適用范圍包括( )。
A.幼兒教育 B.義務教育 C.普通高中教育 D.職業高中教育
【答案】ABC
【解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中指出“新的課程體系涵蓋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故本題選ABC
2.下列選項中,屬于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主要觀點的有( )。
A.以經驗為中心組織課程
B.學校即社會
C.教育即學生經驗的持續不斷的增長
D.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獨立發現
【答案】ABCD
【解析】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學校即社會是其重要思想學校即社會,此外實用主義教育學還有如下幾點主要觀點: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和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第二,教育即個人經驗的增長,教育在于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增長自己的經驗,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個人經驗的增長過程,其原因在于學校就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一個在社會成長的過程。第四,學校的課程是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的,打破了原來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第五,教育教學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兒童的創造性的發揮,提倡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探討、發現。故本題全選。
3.教學過程的要素包括( )。
A.教學手段 B.教學內容 C.學生 D.教師
【答案】ABCD
【解析】教學過程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從其內涵中可以看出教學過程的要素,故本題全選。
4.從宏觀角度看,教育活動由教育主體、教育目標和( )這幾個要素構成。
A.教育環境 B.教育內容 C.教育途徑 D.教育手段
【答案】ABCD
【解析】從宏觀角度看,教育活動由教育主體、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環境、教育途徑六個要素構成;從微觀角度看,教育活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四個要素構成。故本題全選。
5.課外活動的內容包括( )。
A.學科活動 B.科技活動 C.體育活動 D.文藝活動
【答案】ABCD
【解析】課外活動范圍廣泛,形式多樣,按其性質可分為六類。1、社會實踐活動2、學科活動。3、科技活動4、文學藝術活動5、體育活動6、社會公益活動7、課外閱讀活動。
三、判斷題(共5小題,每題4分)
1、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
【答案】×
【解析】新課程下的教學變成了一種充滿智慧的挑戰。給知識注入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給生命融入知識,生命因此而厚重。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執行和傳遞,更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2、中國秦漢時期的《學記》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
【答案】×
【解析】《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國晚期。
3、核心課程既可以避免學科本身距離生活過遠,又可以避免單憑兒童的興趣和動機來組織課程。
【答案】√
【解析】核心課程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它一反分科課程將各門學科進行切分的做法,而是在若干科目中選擇若干重要的學科合并起來,構成一個范圍廣闊的科目,規定為每一學生所必修,同時盡量使其他學科與之配合。它主張以人類社會的基本活動為中心,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科本身距離生活過于遙遠,又可以避免單憑兒童的興趣和動機來組織課程,以致釀成概念模糊和體系混亂的后果。
4、分組教學制發揮了個別授課制效率高的優點,有利于學生個性培養。
【答案】×
【解析】分組教學最顯著的優點在于它比班級上課更切合學生個人的水平和特點,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養。而個別授課制則難以完成系統化、程序化傳授知識的任務。一名教師所能教的學生數量是很有限的,因而教學效率不高。
5、形式教育與人本教育,是西方近代教育關于普通教育階段學校課程設置和選擇教材的兩種對立的教育理論。
【答案】×
【解析】形式教育論與實質教育論是近代西方關于普通教育階段學校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的兩種對立的教育理論。
四、材料分析題(共2小題,每題10分)
1. 學生在學習了小學數學四則運算后,教師為學生組織了一堂練習課,主要復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教師安排了循序漸進依次加深的練習。第一個練習是口算小數四則運算,同時板演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目的是鞏固運算順序;第二個練習是用分析和綜合 合圖,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式,講出思考方法,鞏固運算順序;第三個練習是根據文字題的要求列式,使用運算順序在文字題中逐步加深,并訓練學生正確使用括號;第四個練習是根據已有的式子,要求學生用語言表達;第五個練習是判別幾個形式和類似,但列式不同的文字題;第六練習是自編文字題及練習思考題。上述六個練習都圍繞運算順序 這個中心,各有不同的要求,一層比一層深。教學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的思路 ,掌握運算規律。
仔細研讀本案例, 請說說本案例中教師使用的教學的目的主要有( )
A.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B.鞏固已有的知識
C.學以致用
D.形成技能技巧
【答案】ABD
【解析】學以致用沒有體現,題干中沒有與實際相聯系,與生活應用的表述。
2.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善于從生活實際中尋找素材,要使學生懂得書本知識是來源于實際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的創造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帶著富有趣味和價值的問題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要想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這就要求()
A.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歸因。
B.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發展水平
C.教師要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D.教師要熟悉教材
【答案】BCD
【解析】創設問題情境不涉及了解學生的歸因。歸因屬于個性化的內容,無法去兼顧每一個同學。
教育心理學與德育工作基礎知識
2015年廣西教師招考模擬試卷
教育心理學與德育工作基礎知識
一、單選題(共5小題,每題6分)
1.馬卡連柯提出“要盡可能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這反映可教育的( )
A.疏導原則 B.導向性原則
C.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答案】C
【解析】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故本題選C。
2.提出頓悟說的心理學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納 C.克勒 D.阿特金森
【答案】C
【解析】桑代克提出嘗試——錯誤說,斯金納提出程序教學理論,克勒提出完形——頓悟說,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動機理論,故本題選C。
3.若學生大談“書中自有黃金屋”,表明他有較強的( )
A.學習目的 B.學習興趣 C.學習熱情 D.學習能力
【答案】B
【解析】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在學習過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熱情,興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會達到對所學知識迷戀不舍的地步;在學習后,他會產生滿足感,覺得書是他的良師益友,自己從中受到了啟迪,并由此產生歡快、愜意的心情。故本題選B。
4.某同學把馬克思誕生于1818年和魯迅誕生于1881年放在一塊記憶,這是使用了( )。
A.復述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元認知策略 D.計劃策略
【答案】B
【解析】精細加工策略就是通過把所學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以此來增加新信息的意義。故本題選B。
5.( )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發生的影響;( )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發生的影響。
A.負遷移 正遷移 B.正遷移 負遷移
C.逆向遷移 順向遷移 D.順向遷移 逆向遷移
【答案】D
【解析】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積極影響,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消極影響。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發生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發生的影響。故本題選D。
二、多選題(共5小題,每題6分)
1.演示法是教師在上課時,配合講授或談話,把實物或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向學生作示范性的實驗,來說明或印證所傳授的知識。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有( )。
A.教具的演示應適時、適當
B.把演示與講授、談話結合起來
C.演示時引導學生全神貫注于演示對象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
D.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演示教具
【答案】ABCD
【解析】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有:符合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明確的目的;使學生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演示的對象;在演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對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發展過程;要重視陳示的適時性;結合演示進行講解和談話,使演示的事物與書本知識的學習密切結合。故本題全選。
2.智力測驗測量的能力包括( )。
A.記憶能力 B.推理能力 C.數學能力 D.言語能力
【答案】ABCD
【解析】大多數學者傾向于把智力看作是以抽象思維能力為中心的多種認識能力的綜合,而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智力測驗是測驗的編制者基于自己對智力的定義和一定的智力理論編制的,不同的智力測驗只是測量了編制者所定義的智力。如美國心理測驗權威瑟斯頓(L.Thurstone)認為智力活動都是依靠彼此無關的許多原始因素或原始能力構成的。他從56種不同的測驗中概括出7種主要因素,分別是計算能力、言語理解能力、詞的流暢性、記憶能力、演繹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和知覺速度。瑟斯頓為此設計了基本智力測驗來測量這7種因素。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由七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言語智力、邏輯-數學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3.下列關于注意的品質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穩定的注意能使任務完成得更好,但在一定條件下,又要求注意發生迅速的轉移
B.在擴大注意范圍的基礎上,還要善于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上去
C.注意的四種品質是相互統一的
D.注意的四種品質是可分的
【答案】ABC。
【解析】注意的特征也稱為注意的品質。注意有一系列的品質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有廣度、穩定性、轉移和分配。注意的四種品質注意的以上四種品質是統一的。 注意的以上四種品質是統一的。一個人一定要有穩定的注意,才能使任務完成得更好;但在一定條件下,又要求注意發生迅速的轉移;為了使注意在每一瞬間把握的對象多,就應當使注意的范圍擴大;同時,在擴大注意范圍的基礎上,還需要善于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上去。
4.道德品質的培養應從最需要、最迫切、最有效的方面入手,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
A.可以從提高道德認識入手 B.可以從激發道德情感入手
C.可以從提高學習成績入手 D.可以從訓練行為技能入手
【答案】ABD。
【解析】在品德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應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進行。但是,由于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年齡階段特征,影響道德品質發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且相互影響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選擇最需要、最迫切、最有效的方面入手。例如,可以通過闡明道德概念從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開始,也可以從激發道德情感入手,先從道德情感上下功夫,還可以從行為技能和習慣的訓練起步。所以,道德品質的培養可以有多種開端,但最終還是要使各種心理成分都得到發展,形成道德信念。
5.對于性格的特征差異,心理學家一般從( )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A.性格的情緒特征 B.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
C.性格的理智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答案】ABCD。
【解析】對于性格的特征差異,心理學家一般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判斷題(共5小題,每題6分)
1.某同學嫉惡如仇,這說明他具有很強的道德意志。
【答案】×
【解析】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因此,嫉惡如仇屬于道德情感的范疇。
2.小學生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便不再起作用。
【答案】×
【解析】小學生有意注意逐漸發展并占主導,但并不代表無意注意不再起作用,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來自客觀刺激物的特點和人的主觀狀態這兩個方面。
3.在不同的時間里,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狀態大致是一樣的。
【答案】×
【解析】在不同的時間里,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狀態是不—樣的,每個人從出生起一直到生命終止,身體內一直存在著體力、情緒及智力三方面的周期性變化,這種周期性的變化即為人體生物節律。
4.一般來說,學習策略就是學習方法。
【答案】×
【解析】學習策略就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的學習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既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也是外顯的操作程序與步驟。學習方法是[1]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如記筆記、不斷重復口述、分類和比較等,它是外顯的可操作的過程。學習方法與學習任務有關,但與學習者的人格特質等無關,其更多的是學習者對環境的適應。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對學習方法選擇和綜合運用的意識和傾向,是學習方法正確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梢,學習方法是學習策略的基礎,沒有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方法缺乏就不可能形成較高水平的學習策略。
5.學生概念的學習主要通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兩種形式獲得。
【答案】×
【解析】概念學習的過程包括概念的獲得和概念的運用兩個環節。獲得概念有兩種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四、材料分析題(共2小題,每題10分)
1.五只猴子關在籠子里,籠子中有個梯子,梯子上有串香蕉。每當猴子嘗試拿香蕉的時候,會觸發一個機關,向所有的猴子潑冷水。一段時間后猴子們老實了。此時若用一只新猴換出籠內的一只,新猴剛準備拿香蕉,就被另外四只猴一頓好揍。于是,大家都安靜了。如此重復用新猴置換出經過水淋的猴,最后把所有五只老猴全部取走。這時奇跡發生了,五只新猴都沒有淋過水,但是它們都不去碰那個香蕉。因為它們知道,碰香蕉會被別的猴子打。但至于為什么會被打,它們誰也不知道。
用什么學習理論能比較好的解釋以上現象()
A、操作性條件作用
B、觀察學習
C、嘗試-錯誤學習
D、經典條件作用
【答案】A
【解析】老猴子觸發機關后被潑冷水,使猴子取香蕉的行為消失,是操作條件作用中的懲罰,
2.學生林強寫作業的速度比較慢,做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輕微刺激所吸引,媽媽為此非?鄲,為此專門尋求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心理輔導老師的做法是----定出目標行為:提高孩子做作業的速度和質量。心理輔導老師在孩子做作業的地方放一個鐘,讓孩子時刻注意到自己的作業速度,在孩子的手腕上套上一個皮筋,讓孩子對自己做好自我督促和懲罰。第一周內每次提前十分鐘,給予孩子喜好的強化物,第二周內要求必須在幾點之前(如:晚上十點前)完成所有家庭作業,然后才給予強化;后面要求繼續提高,直到孩子的作業速度達到普通學生作業的速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孩子的作業速度大大提高,而且一回家就專心地完成作業不需要家長的督促和管理。
這種行為塑造的方法應該注意的事項是()
A、確定所要達到的最終行為目標
B、了解清楚孩子現在的行為特點和行為基礎
C、目標的細化
D、選擇適當的強化物
【答案】ABCD
【解析】略
關注“廣東華圖”微信,獲取最新資訊、真題答案、內部資料等信息!
考公神器【華圖在線APP下載】|微信搜索“廣東華圖”
公職交友社區【新公社APP下載】|微信搜索“gdhtgwy”
相關閱讀推薦:
》》》拼24天拿下2016國家公務員考試
》》》第九屆華圖杯素質大賽報名地址
》》》2016國考行測技巧大匯總
以上是教育知識與能力13(發展心理)的全部內容,更多廣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敬請教師考試群,及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編輯:廣東華圖)


線上微信客服

教師招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