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廣東軍轉干行測片段閱讀不迷茫:體會問句的作用
2022-04-02 14:16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軍轉干考試網
廣東軍轉干考試網提供以下軍轉干備考技巧信息:2022年廣東軍轉干行測片段閱讀不迷茫:體會問句的作用,更多關于行測片段閱讀,軍轉干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廣東軍轉干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對于行測片段閱讀中的主旨觀點題,我們的習慣思維一般是先通讀文段再分析結構,或者通過部分關鍵詞來判斷文段的重點。但是我們可能會忽略一些句子的作用,比如本文要講的“問句”。問句作為一種常用句式,可分為疑問、設問、反問三類,三類問句的作用類似,都是作者為了引發讀者思考或者表達自己觀點而使用的,那么具體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華圖教育在此結合例題展開分析。
設問句引導作者意圖
設問,即是先提問,再自己回答,在引導讀者思考的同時也告訴了讀者答案,那么答案在文段中自然就代表了作者的意圖或者觀點。
例1
“法之必行”的真正動力來自哪里?有人說靠監督,有人說靠激勵,也有人寄希望于懲戒。這些都不無道理,但還有一點往往被人忽視,那就是法治精神的作用。常見媒體有這樣的報道,一些考試盡管監考人員眾多,監考規則嚴格,技術手段先進,卻依然難以杜絕各種作弊行為。所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如果規則活在心中,自然會有“不逾矩”的行動約束。
以上文字意在強調:
A.“法之必行”可有多種動力來源
B.法治精神是民眾守法的內在動力
C.規則本身并不能杜絕違規行為
D.法治精神是活在人們心中的規則
【華圖解析】B。文段首先提出了問題:“法之必行”的真正動力來自哪里?接著討論了其他人的觀點,再通過“但還有一點往往被人忽視”引出了自己的觀點:法治精神的作用。后文便圍繞法治精神對于人們遵紀守法的作用進行了具體論述。所以作者想強調的內容就是法治精神是“法之必行”的真正動力。比較四個選項,只有B項談到了法治精神是民眾守法的內在動力,當選。
反問句凸顯作者觀點
我們知道反問句本身就可以作為陳述者肯定的主張或觀點,那么在片段閱讀中碰到反問句也是同樣的作用。作者就是想通過反問來肯定或否定某一種意圖,并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想法。
例2
扶貧,粗略地說,有兩個責任主體。一個是黨和政府,另一個是貧困戶自身。后者的責任平時說得少,其實,要改變命運,自己不奮斗、不拼搏,怎么可能實現呢?政府可以開拓融資渠道、給技術支持、給創業就業環境,但具體怎么用好這些條件,離不開貧困戶自身努力。政策再好,不伸手也夠不著。當然,喪失勞動能力,實在伸不出手的,可以另當別論。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貧困戶自身對脫貧的責任比黨和政府的要輕
B.貧困戶應積極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貧困的現狀
C.黨和政府應當要加強貧困戶奮斗拼搏精神的教育工作
D.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應爭取黨和政府更多的幫助
【華圖解析】B。文段第一句話介紹了扶貧有兩個責任主體,一個是黨和政府,一個是貧困戶自身。接著就針對貧困戶自身做出了反問:要改變命運,自己不奮斗、不拼搏,怎么可能實現呢?就表明作者認為扶貧脫貧也是需要貧困戶自己去努力拼搏的。后文進一步說明了僅有政策支持,沒有貧困戶自己的努力是不行的,論證了作者在反問句中強調的觀點,即扶貧脫貧也需要貧困戶自己去努力拼搏。在四個選項中僅有B、C兩項提到了貧困戶的努力拼搏,但是C項是強調黨和政府要加強貧困戶奮斗拼搏精神的教育工作,這在文中并未體現,也不能由文段合理推出,故排除。B項:貧困戶應積極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貧困的現狀,更符合本文意在說明的內容,當選。
在了解了常規的文段結構分析方法之后,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挖掘部分少見的文段特點,以此實現屬于自己的做題優勢。在不斷地練習中總結自己的方法,找到類似問句這樣不起眼的“竅門”,提高做題效率。
更多軍轉干考試試題請關注:華圖公務員,事業單位,教師 招警考試試題答案檢索系統(點擊:http://www.huangmaoz.com/zt/questionqy/),為您提供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公共基礎知識、教育基礎知識、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及綜合應用能力等相關試題答案解析。
廣東軍轉干考試網推薦:
以上是2022年廣東軍轉干行測片段閱讀不迷茫:體會問句的作用的全部內容,更多廣東軍轉干考試信息敬請加入軍轉干考試群,及關注廣東軍轉干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關鍵詞閱讀: 行測片段閱讀
(編輯:廣東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