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知識: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
2023-11-03 19:10 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來源:廣東人事考試網
常識知識: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筆試模擬欄目由提供,更多關于常識知識點,常識備考,國家公務員考試筆試模擬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一、背景
2024年7月25日在中國福建福州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次申遺成功,讓古代海上絲路的港口再次成為考試的熱點。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
(一)廣州
廣州古稱 番禺 ,自秦漢開始,其地緣中心的地位以及鮮明的海洋屬性,使其成為印度洋地區及南海周邊國家商船前來中國貿易必先到達的港口。
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 唐宋時期 成為 中國第一大港和全國外貿中心 ,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
明清兩代(閉關鎖國)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 ,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被稱為 “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 。
(二)泉州
泉州,聯合國唯一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 。
1994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泉州舉行“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確立泉州作為“海上絲路”起點的地位。
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泉州確認為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并派亞太地區文化官員來泉參加奠基樹碑儀式。
2024年7月25日在中國福建福州舉辦的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上,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被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泉州,西方稱之為 “刺桐”(zaitun)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峰期(12—14世紀),也是古代中國在中外貿易中居主導地位的時期,作為東西洋間國際貿易網的東方支撐點,占有重要獨特的歷史地位。古代泉州府的管轄范圍包括如今的泉州、廈門、金門、釣魚島、澎湖及臺灣。在 馬可波羅游記里,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 ,深受馬可波羅游記影響的哥倫布致志尋找東方新航路,在意外發現美洲時還以為終于到了泉州。
(三)寧波
寧波,古稱 明州 。位于中國南北海運航線的終端,通江達海,輻射內陸。
寧波的海外交通始于 東漢晚期 。這一時期,舶來品和印度佛教已通過海路傳至寧波地區。唐代長慶元年構建州城,興建港口,置官辦船場,修杭甬運河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使 明州成為中國港口與造船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躋身于四大名港(廣州、泉州、揚州、明州)之列。中國的東海航線主要由寧波進出港。
宋元時期明州港是 中國三大國際貿易港(廣州、泉州、杭州) 之一。北宋淳化二年(991)始設市舶司,成為中國通往日本、高麗的特定港,同時也始通東南亞諸國。兩次受旨打造“神舟”, 造船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 。
明代海禁,寧波港衰落,但寧波港仍是中日官方勘合貿易的唯一登陸港,明海禁導致海外貿易被迫轉型為走私性質的私商貿易,而寧波雙嶼港一度是浙江乃至江南最大的私商港。
(四)福州
福州(港)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啟泊地之一,推動繁榮發展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溝通中國與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
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在唐中期至五代時期,不僅發揮著中外經濟貿易通道的歷史作用,還促進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福建與印度、朝鮮、日本等國在佛教文化上交流頻繁,主要表現為許多外國僧人來到福州學習交流佛法。
(五)揚州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 。“ 陸上絲綢之路 ” 與 “ 海上絲綢之路 ” 聯系 的紐帶是 大運河。揚州則 憑借 其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的獨特位置和大運河在全國交通體系中的作用,成為連接點。
隋代揚州就確立了全國水陸交通樞紐地位。唐朝全國經濟中心南移, “ 海上絲綢之路 ” 隨之崛起,揚州成為唐朝吞吐四海,溝通宇內主要窗口。宋、元時期,揚州仍然起著紐帶作用。
以上是常識知識: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的全部內容,更多關于常識知識點,常識備考,國家公務員考試筆試模擬的信息敬請加入國家公務員考試群 ,及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關鍵詞閱讀:
(編輯:廣東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