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廣州公務員考試錄用公務員申論(B 卷)給定材料(一)
2021-07-12 09:07 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來源:廣東分院
2018年廣州公務員考試錄用公務員申論(B 卷)給定材料(一)由廣州公務員考試網申論試題欄目由提供,更多關于廣州公務員考試試題,廣州市考申論試題,廣州公務員申論試題的內容,請關注廣州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材料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根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中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普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果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播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產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近平同為核心的中央豎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5 年來,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獲得感顯著提升,農村社會穩定和諧。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農”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有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有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億萬農民的創造精神,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立足國情農情,順勢而為,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舉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材料三
我國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國。新中國成立以前,我黨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農村和農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很多犧牲;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部門借助“工農產品剪刀差”的形式積累資金,農業、農村和農民為我國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滯后、農業基礎不穩、農民收入較低;隨著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逐年向城市轉移,“空巢老人”“空心村”的現象有增無減,農村老齡化嚴重,鄉村調敝的現象逐步顯現。進入 21 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加速轉型階段,城市與鄉村之間、工業與農業之間、市民與農民之間,發展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從 2004 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一直重點關注“三農”問題,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高度重視,也彰顯了“三農”問題在我國“重中之重”的地位。近年來,中央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促進了糧食生產連獲豐收、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民生不斷改善。黨的十七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則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材料四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在持續數十年的時間里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導致鄉村普遍出現老齡化、空心化的現象進入 21 世紀以來,我國人口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數量呈不斷上升趨勢,農村人口數量迅速衰減。據統計,2016 年我國城市常住人口 79298 萬人,農村常住人口 58973 萬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口比重(城市化率)為 57.35%。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城市常住人口增加 12320 萬人,農村常住人口減少 8140 萬人,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7.4 個百分點。其中,這些大量流出農村進入城市的人口集中在青壯年,他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選擇到城市打拼。然而,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鄉村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出現嚴重失衡,留守在鄉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兒童、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推進。從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看,15-64歲的青壯年是我國農村總人口的主要成分,占71%;0-14歲兒童占19%;65 歲以上老人占 10%。但是,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2010 年全國農村常住人口數比 2006年減少 8295.5 萬人,其中 15-64 歲的青壯年減少數占農村總人口減少數的 75.93%。
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人員、資源的外流使鄉村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鄉村文化也受到沖擊。例如,與農耕社會相適應的部分傳統習俗在簡化或消亡節慶活動、婚姻禮儀不斷簡化;一些傳統的宗教信仰儀式因為年輕人的外出,缺乏人員支撐而取消;與熟人社會相聯的人倫關系由于人員的流動導致農村社區的陌生化而異化;源于熟人社區輿論的社會約束力弱化而使誠信機制也逐步被破壞;社會變遷導致權威結構改變,原有宗族長老等民間權威日益被邊緣化。文化的衰落導致社區人際交往的性質發生改變,鄉村特有的和睦互助機制被削弱,整個鄉村秩序因此發生改變。更為深層的是,鄉村的價值體系被日益破壞,安貧樂道逐漸被物欲膨脹所取代,消費主義、拜金主義日益侵蝕淳樸的鄉風民俗。城市文化逐漸壓制鄉村文化,與此相應的是鄉村文化日益被形容為低級和粗俗的,失去了其獨有的價值體系和文化自信。
材料五
歐美國家的工業化雖然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依然存在鄉村發展滯后于城市、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滯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的不協調現象。以美國為例,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非農業人口與農業人口可支配收入比為 1.66,50 年代擴大到 2。不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擴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方面也存在巨大差異。
為此,美國通過發展農業規模經營,鼓勵農民發展農業以外的經濟,加大對農民的直接經濟補貼,加強農村道路、水電、市場等基礎設施及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為農村發展和縮小城鄉差距提供了保障;同時針對農民職業技能薄弱的狀況,實施了旨在提高農民技能和素質的“工讀課程計劃”。這一系列措施改善了美國鄉村發展的條件,提升了鄉村發展價值,推動鄉村快速發展。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法國及一些歐洲發達國家額大都市出現了繁榮城市與落后鄉村并存的現象。一方面,大都市人口擁擠,導致住房、交通、環境等條件不斷惡化,城市發展的成本不斷提高,“城市病“日益嚴重;另一方面,大都市周邊存在著廣闊的農村,這些農村不僅可以吸納都市人口和企業,還可以減少由擁擠產生的“城市病”,但由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發展落后,這些價值均未很好地得到體現。為此,這些國家專門制定了大都市周邊地區鄉村發展計劃。例如,巴黎對中心區征收“擁擠稅”,對從中中心區搬遷到郊區且占地 500 平方米以上的工廠,政府給予 60%的搬遷補償費;同時確定了“保護舊市區,重建副中心,發展新城鎮,愛護自然村”的方針,由農業區、林業區、自然保護區和中小城鎮組成鄉村綠化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使鄉村擁有跟城市同等的生活條件20 世紀 80 年代代以來,西方國家在城市化達到一定程度就出現了“逆城市化”運動,富裕階層、中產階層紛紛選擇在鄉村或郊區定居。英國人把鄉村視作英國的靈魂,美麗鄉村成為英國最美麗的地方。日本、韓國等諸多國家,都致力于鄉村建設和對傳統村落的保護,這些都說明了鄉村的價值所在。概括起來,鄉村有如下價值:首先,顯而易見的是鄉村是人類食物的來源,無論社會如何發展,人類的食物歸根到底要來自鄉村的農業業生產。其次,鄉村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農業生產本身是生物多樣性的實踐活動,對生態的維護與培育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每公頃水田每季都可以凈化 7500-12000 立方米的生活污水,生產大量的氧氣。有環境倫理學者將地球區分成三種環境:都市、農村和自然荒野,三者缺一不可,而農村是介于都市與自然荒野之間的緩沖地帶,沒有鄉村的支持就沒有都市的持續。再次,鄉村具有重要的生活價值。居住在鄉村的人們都享有一種寧靜、安逸的環境,F在,壓力巨大的城市居民也有了對這類生活方式的期望,期望能夠擺脫城市生活的喧鬧和忙碌,去體驗鄉村生活的悠閑。除了這些可以直觀理解的價值之外,鄉村的價值還在于它是傳統價值的媒介,它所代表的農耕文明是現代文明的源頭。鄉村文明蘊含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風俗禮儀在發揮著無形的作用,修正著現代陌生人社會唯利是圖的風氣。有學者認為城市的生活文化只不過是村落生活文化的一種變形,理解村落才能理解城市,缺少村落的基礎文化,城市的體系就無法完整。鄉村或故鄉的存在是人們慰藉心靈,去除在城市異鄉無所依靠或者內心不安的一個出口。
廣州公務員考試網推薦:
以上是2018年廣州公務員考試錄用公務員申論(B 卷)給定材料(一)的全部內容,更多關于廣州公務員考試試題,廣州市考申論試題,廣州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信息敬請加入廣東公務員考試群,及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廣州公務員考試網。
(編輯:廣東華圖)


線上微信客服

廣東華圖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