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創設
2015-09-23 14:39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廣東人事考試網
廣東教師招聘網提供以下教師學科信息:環境創設,更多關于環境創設,教師學科的內容,請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方法
一、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引導全班幼兒通過討論的方法,選擇或確定環境創設的主題和內容以及與環境材料互動的方法等。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主題和內容往往是從一日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派生出來的。比如幼兒對教育活動中的某個主題活動特別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地引導幼兒對這一主題的內容進行討論,派生出有關這一活動的墻飾、窗飾、門飾或者區域活動布置。
二、探索法
探索法是讓幼兒自己在環境中發現問題,獨立地解決問題,同時獲得知識。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他們與環境和材料交往的積極。幼兒園環境中隱藏了幼兒探索的無限“機密”,幼兒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對墻飾、活動區域、材料、游戲、活動設施設備進行探索,發現事物的變化。
三、操作法
操作法是教師指導幼兒動手操作,讓幼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和習慣的基本方法。操作法的運用依賴于操作材料。幼兒把各種材料視為最美好的材料,通過操作了解材料的性質,實現自己的目的。于是,摸摸看看、敲敲打打、拆拆弄弄、粘粘貼貼、拼拼裝裝等各種作用于材料的方法都成為了幼兒的操作行為。
四、評價法
幼兒園環境的評價是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包括對幼兒適應環境的評價,對幼兒的環境創設和互動行為的評價,對教師的環境創設效果的評價等。幼兒園環境評價貫穿環境創設的整個過程,它不僅能了解幼兒發展狀況,還能了解環境與幼兒行為的相互影響。同時,環境評價對教師的行為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評價過程的信息反饋能強化教師的教育行為,從而更好地完善和優化環境創設。
幼兒園活動區的創設
一、活動區布局策略
(一)干濕與動靜分區:區域活動的環境要根據活動的內容、活動的特點來進行合理的布局,如科學區、生活區、美工區中的一些活動內容有時需要用水,可以相對靠近盥洗問或有水池的地方;而圖書區、建筑區等無須用水,可以選擇遠離水源的地方設置;有些區域活動需要比較安靜的環境,比如圖書區、數學區,有些區域活動幼兒行進活動的成分較大,比如小舞臺、建筑區、角色區等,要根據活動區的特點進行合理布局,以免相互影響。
(二)固定與臨時分區:設計時既要考慮到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可以隨時進入活動區,又要留有一塊便于隨時集體活動的寬敞空間,因此,教師要根據本班環境條件和資源,因地制宜地設立2—3個以上的固定活動區域,其他活動區可以臨時用地墊、拖拉柜或者其他材料進行區域分割。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多設立固定的活動區域,以便于操作。
(三)獨立與整合分區:
一些區域活動獨立性較強,和其他區域幼兒交互比較少,比如建筑區、數學區、圖書區等,最好位置相對固定,形成有序的操作氛圍;一些區域活動因內容不同,常常會和其他區域幼兒發生聯系,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一些區域活動的整合,如當語言區需要進行故事、時裝等表演時,可根據需要與表演區進行整合;美工區的一些編織、粘貼活動也可以和數學區、生活區結合。
區域環境的建立并不是孤立的,它依賴于幼兒、教師根據環境的特點以及主題學習的內容共同創建,教師要注意分析每一活動的教育價值,合理地安排活動區。
二、活動區內容設計
(一)區域活動內容設置應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基礎
區域活動內容設置應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基礎,根據兒童發展目標和本階段課程實施目標,在了解幼兒興趣、需要和能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立足于幼兒生活,確立各個活動區的具體目標,并進行相應內容設計和投放相關材料。一般來說,小班區域活動內容最少為6—7個,中班為8—9個,大班為9—10個。
(二)區域活動內容要與主題活動發展目標相聯系
在實施主題活動中,一些操作探索性強的學習內容有機地融入區域活動,幼兒在開放的活動區中,自主探索和操作,不斷產生新想法和新做法,起到了豐富和發展主題的作用,區域活動成為主題活動的延伸和補充。區域活動內容應當隨著主題活動的改變而不斷進行調整。
例如:在中班有關秋天的主題活動中,區域活動內容可設置為:數學區——樹葉間隔排序;生活區——筷子夾樹葉;美工區——用種子裝飾花色蛋糕;建構區——秋天的公園;語言區——編講有關秋天的故事等。要注意的是,區域活動在主題與主題之問也要形成自然過渡,在過渡到新的主題時,上一個主題的內容應該被逐漸取代,而不是一下子全新地更換。
三、活動區材料投放
區域活動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的媒介,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材料來實現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我們可以預設不同區域的不同教育功能,通過投放與教育目標一致、與幼兒能力發展水平適宜的材料,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全面發展。
(一)目的性原則
各種材料在運用到不同區域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后所產生的教育價值不同,因此在一個區域活動中所提供的各種材料總是隱含某種教育功能。教師要明確各個區域的各種材料所隱含的不同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將幼兒發展目標和材料的教育功能對應起來,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探索活動,以達到區域活動的預定教育目標。材料和目標之間并不是唯一和絕對的關系,依投放方式不同,形成寬泛而靈活的目標功能關系。比如:常見水果的投放,將橘子、蘋果、香蕉切成丁,在生活區可以鍛煉幼兒熟練使用小勺的能力,發展精細動作;將橘子、蘋果、香蕉切開分別放在鉆有小孔的小盒里,讓幼兒用鼻子聞出水果的味道,發展幼兒的嗅覺能力;在果盤里放上幾個橘子、蘋果、香蕉,讓幼兒畫水果,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小肌肉控制能力以及審美表現能力。同種材料的不同呈現方式,決定材料教育價值的發揮。
(二)適宜性原則
區域活動的材料和工具適宜性體現為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和操作能力的材料和工具,容易引起幼兒操作的興趣,幼兒也容易在操作中獲得成功感。例如:同樣要發展幼兒手部靈活運動能力,小班提供瓶子、蓋子,玩配對游戲,中班提供鑰匙和鎖,玩找鑰匙游戲,大班提供起子、螺絲,玩組裝游戲。
區域活動的材料和工具適宜性還體現為適量和有序;顒訁^材料的種類和數量能充分滿足幼兒操作需要即可,并非材料的種類和數量越多越好。所增添區域活動材料必須是幼兒熟悉的,在懂得操作使用要求的基礎上,放置在活動區中,這樣既明確體現了材料功能性,又奠定了活動區有序的基礎,有助于幼兒形成使用工具、材料的良好操作習慣。
(三)豐富性原則
為滿足幼兒操作需要,需要提供數量充足,形式、功能多樣的活動區材料。區域活動材料的豐富性還需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狀況。比如:角色區的構建,小班幼兒以平行游戲為主,提供的物品種類要少,數量要多,最好每人一份。班級娃娃家,可以有4—6個家,每家家里的物品都基本一樣,這樣符合這個年齡段幼兒的心理特點。中班幼兒喜歡扮演,并開始喜歡交往,可以增加幼兒生活經驗中常見的交往對象,娃娃家數量減為3—4個,增加理發店、菜場、醫院等游戲;大班幼兒喜歡挑戰,可以開展幼兒園游戲、軍隊游戲,滿足幼兒的模仿需要以及喜歡自己做主、自由行動的需要。
(四)層次性原則
教師在選擇和投放操作材料時,要在所要投放的材料與所要達成的目標之間,按照由淺人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出若干個能與幼兒認知發展相吻合的層次,投放難度不同的材料,滿足幼兒個體操作和學習的需要,從而更大效益地實現教育目標。以幼兒串珠活動為例,幼兒串珠的一般發展規律為:硬繩大孔珠一軟繩大孔珠一硬繩小孔珠一軟繩小孔珠一按簡單排序規律串珠一按復雜排序規律串珠,教師可以據此逐步提供各種串珠材料和工具,并提出一定的遞進性的要求,幼兒常常會選擇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操作方式投入活動,容易獲得成功感,這也是幼兒喜歡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操作性原則
幼兒喜歡操作擺弄,教師所提供的區域活動材料最好是能讓幼兒動手做做、擺擺,再配以說說、畫畫,這樣有助于吸引幼兒主動地參與操作,激發創造欲望,在操作中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發展。比如:大班科學活動“瓶子里的漩渦”,提供飲料瓶和水,讓幼兒先把瓶子裝上水,擰緊瓶蓋后,探索如何讓瓶子里的水旋轉起來。教師可以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發幼兒不斷的探索行為。瓶子里放多少水能很快旋轉起來?怎樣的運動方向瓶子里的漩渦深?是上下運動,還是左右運動?伴隨漩渦水有沒有什么變化?……讓幼兒帶著問題探索,鼓勵幼兒相互的觀察和評價,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探索實踐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章末小結
通過本章學習,我們知道了以下知識點:
1.活動區,又被稱為“區域活動”或者“區域游戲”。是指利用活動室、睡眠室、走廊及室外場地來設置各種區角,依據教育目標、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以及主題活動發展進程,在各區角投放一定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的小組化、個體化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
2.幼兒園活動區的種類:區域名稱可以根據活動領域分為科學區、數學區、語言區、音樂區、美術區、運動區、生活區、角色區等;也可以按活動方式分為操作區、探索區、益智區、扮演區、建構區、閱讀區、表演區、美勞區等。
3.活動區布局策略:干濕與動靜分區;固定與臨時分區;獨立與整合分區。
4.活動區內容設計:區域活動內容設置應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基礎;區域活動內容要與主題活動發展目標相聯系。
5.活動區材料投放必須遵循目的性原則、適宜性原則、豐富性原則、層次性原則。
幼兒園心理環境創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的和諧發展。”
一、有利于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
當幼兒即將進入幼兒園時,意味著他們將踏出人生的第一步,這一步關鍵而重要,他們從家庭走向了社會,這對每一個幼兒來說都是一種轉折,這種轉折往往是痛苦的。教師要為新人園孩子作好全方位的準備,而心理上的準備又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及寬容接納每一個幼兒,穩定幼兒的情緒。幫助幼兒適應并喜歡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幫助幼兒克服第一次離開父母、家人的憂慮、緊張和不安情緒,使其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幫助幼兒體驗到幼兒園集體生活的樂趣。
二、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個性,適應社會生活
幼兒社會化是個體社會化的初級階段,并為個體進一步社會化奠定基礎。良好的幼兒園心理環境為幼兒提供同伴之間共同游戲和學習的機會,尤其重視并發揮幼兒與同伴、與集體的相互關系的作用。同時,教師有意識地將幼兒置身于幼兒園的各種人際環境之中,通過幼兒易于接受的民主、科學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幫助幼兒理解社會行為規范,適應社會生活。同時培養孩子合群、組織性、紀律性、利他、勇敢和頑強等優良的性格特征,克服孤獨、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三、有利于幼兒園員工的成長與發展
心理環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形成協調的人際關系,使員工樂于從事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相反,不良的心理環境,只能使人感到處處受壓抑,導致各種個性不良品質的形成,使員工情緒低落,養成消極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習慣。
幼兒園心理環境創設的要求
幼兒園作為保育和教育機構,其心理環境包括了幼兒生活、學習和游戲的全部空間,特別是幼兒的學習、活動及生活的氣氛,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風氣等,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幼兒的一日生活大都是在幼兒園這個環境中度過的,他們每天都在和周圍的環境進行著交互作用,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如何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呢?
一、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必須“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物質環境應該具有安全、舒適、衛生、實用等特點,環境布置應做到綠化、美化、凈化、兒童化和教育化。園內設備和材料應豐富多彩,能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和多種需要。幼兒在這種良好的物質環境中活動,才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愉悅的情緒,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動去發現周圍世界的奧秘。
二、創設寬容理解的環境
教師要真摯地關心幼兒,充分地與幼兒進行溝通,知道和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并讓幼兒知道和理解教師的一些想法,讓幼兒在教師的關心和愛護下,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要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其思維和行為,始終以寬容之心來看待幼兒的各種心理行為,公正、客觀地對幼兒進行評價,并要以正面激勵為主,使幼兒敢想,敢說,敢探索,敢創造。
例如:在區角活動中,小班幼兒不會靈活地用積木搭建事物,只能簡單地用兩塊相同的積木疊放在一起,正當幼兒沮喪時,教師正好看見這一幕,并驚喜地對幼兒說道:“真能干,你搭的小橋真好看。”幼兒聽了便會十分開心,不到幾分鐘的時問,他又會連續搭出好幾樣新的東西了。由此可見,教師經常地、及時地給予幼兒鼓勵和支持,能有效地增強幼兒的信心和勇氣。
三、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
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是幼兒園心理環境的重要內容,它能促進幼兒個體心理的發展。所以教師初建班集體時,應堅持正面教育和集體教育的教育態度,使幼兒個體的才能在集體中得到充分表現,逐漸使幼兒產生自信和自主感。教師應注意引導、鼓勵和幫助幼兒參加各種活動,并隨時肯定、表揚他們的積極性和良好表現,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個體所形成的對其他個體的一種心理傾向及其相應的行為。幼兒園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使教師之間保持相互喜愛,合作共事,幼兒在這樣的人際關系里,能受到教師的尊重,扮演成功的角色,滿足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因此,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形成良好的幼兒園風氣
良好的幼兒園風氣,是指園內所有成員在工作、學習、生活和行為方面比較一致的富有個性特點的、穩定的集中表現。它要靠全體教職員工經過長期培養才能逐漸形成,而一旦形成,則對全體成員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所以,幼兒園領導應重視園風的建設工作,使生活在其中的教師和幼兒,身心都能和諧健康地發展。
我們要善于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們的所作所為,耐心細致地觀察、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真誠、熱愛和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幼兒,關心每一個幼兒,理解每一個幼兒,盡我們所能地為幼兒提供一個理想的成長環境,使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每一天。
以上是環境創設的全部內容,更多廣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敬請教師考試群,及關注廣東教師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關鍵詞閱讀: 環境創設
(編輯:廣東華圖)


線上微信客服

教師招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