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支一扶申論模擬題:概括造成當前我國“路怒癥”頻發的主要原因
2021-12-05 15:52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廣東大學生村官考試網
廣東大學生村官考試網提供以下大學生村官試題資料信息:2022年三支一扶申論模擬題:概括造成當前我國“路怒癥”頻發的主要原因,更多關于2022年三支一扶申論模擬題,大學生村官試題資料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大學生村官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給定材料】
由于汽車的面世,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一方面,汽車提高了社會的發展速度,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交通擁堵、尾氣污染、噪聲污染、交通事故等都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擾,與此同時,“路怒癥”也走進了大家的視野。“路怒”是形容在交通堵塞的情況下,開車壓力與挫折所導致的憤怒情緒,醫學界把“路怒癥”歸類為陣發型暴怒障礙,它是指由現代道路駕駛壓力導致的駕駛者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種帶有攻擊性的駕駛行為,會把心中的憤怒情緒轉向其它的駕駛者、路上的行人或是乘客。路怒癥已成為道路交通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6年9月,楊某駕車駛入小巷后與快遞小哥發生了口頭爭執,當時巷子很窄楊某按喇叭想讓對方靠邊,沒想到對方卻將車橫在楊某的面前罵罵咧咧,楊某當時腦子一熱就加速沖向了快遞小哥,直到車輛撞上旁邊的一輛汽車才停了下來,等他下車查看的時候才反應過來自己做了什么,此時快遞小哥已經躺倒在地渾身是血,經過醫院搶救,快遞小哥并無生命危險,但身上有大面積擦傷,同時6根肋骨被撞斷。
在快速進入汽車時代的中國,“路怒癥”以同樣迅疾的速度變成一種“流行病”,甚至成為一種尷尬的社會形態縮影。治療“路怒癥”,不但事關行車文明,更事關每個人的生命安全。某電視節目就“路怒癥”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主持人:從各地發生的案例來看,“路怒癥”的爆發雖然都是在行車過程中,甚至伴隨著一定的交通事故,但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理性的途徑予以解決,人們為何偏偏選擇極端的方式,“路怒癥”患者“怒”從何來,它是不是某種浮躁社會心理的反映?
嘉賓L:路怒癥的頻發,需從主客觀兩個方面找原因。從主觀上說,“路怒癥”很大程度上源自司機性格和修養方面的欠缺。心理因素對“路怒癥”也有明顯影響,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知心理上的問題。不會換位思考,不同個體在駕駛技術、駕駛習慣上差異很大,但人們往往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從而誤會他人的駕駛行為。二是情感心理上的問題。“以車取人”,因車輛品牌、產地、甚至牌號和司機性別而產生優越感、受歧視感等各種復雜情緒,從而因一點小問題而引發報復心理。而從客觀原因上分析,引發司機路怒癥的原因也很多,擁堵的交通狀況容易讓人煩躁易怒;同時,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超負荷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等,都讓都市人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如果不能及時排解,就會轉變為負面情緒,再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極易遷怒他人,引發“路怒癥”。
“路怒癥”是“易怒癥”的反映。有調查表明,中國人過馬路等紅燈的可忍受時間遠低于發達國家。同時,受文化心理因素的影響,國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和遵守規則的意識也相對薄弱,這無疑更增加了“路怒癥”的“發病率”。
嘉賓S:就個體而言,司機常常會處于焦慮、壓抑、精神緊張的狀態,如果頻頻“遭遇”紅燈、擁堵,或與其他車輛出現摩擦爭執,情緒就可能爆發出來。就社會環境而言,一些駕車人不遵守交通規則,不文明駕駛現象隨處可見,這在擾亂行車秩序和環境的同時,也大大影響其他駕駛員的心情,滋生“陣發型暴怒障礙”;一些人生活工作壓力大,心理敏感度高,情緒燃點低,在開車過程中,哪怕是發生小小的摩擦和不快,都可能即刻喚起他潛在的不良情緒,出現失控行為。
將“路怒”歸因為社會心理浮躁,有一定道理。多年來,中國的轉型發展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失衡現象,也就是在經濟增長、物質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社會的規則意識、心理建設、文化素養沒有同步并進。相反,不守規矩、不講文明,任性、違章等現象屢見不鮮,而執法不嚴、違法違規成本低等,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此類不良現象。在行車秩序又不太好的情況下,出現各式各樣的“路怒癥”也就不足為奇。
嘉賓Z:如果人們心平氣和,當然不會爆發“路怒癥”,但是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氣質個性不同,期望每個人都不浮躁,都不“路怒”,也不現實。“路怒癥”是與現代社會文明相抵觸的心理之病,反映了當下一些人內心急躁、心理煩躁、脾氣暴躁等特點。
點擊進入>>>廣東三支一扶招募官網
主持人:有論者稱,“路怒”歸根結底在于法治不彰,你們認同嗎?
嘉賓S:從“路怒癥”頻發的社會環境看,制度和法治是最關鍵的環境要件。如果交通法規意識淡漠,形成規章得不到普遍遵從,隨意搶道、超車、闖紅燈等現象司空見慣,如果對相關法律制度缺乏敬畏,對公共安全缺乏認知,對是非曲直缺乏基本的判斷和甄別,如果各種不文明駕駛行為得不到有效懲罰,那么行車的法治環境將難有保障,良好交通秩序將不復存在。比如在路口隨意變道“加塞”,“違規”卻能獲益,規則顯然形同虛設,規則一旦被虛置,公正就無從談起,而在一個缺乏公正秩序的環境里,司機們只能以“怒”相對。法治最能代表理性、抑制非理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共識。將現實與這十六個字兩相對照,不難找到“路怒癥”的病根。對于肆意違規獲利的行為,用嚴密的規則和嚴格的執行完全可以制約。
嘉賓Z:就我國而言,“路怒癥”和法治缺失有著密切的關系,交通法制不健全或不能完全轉化為法治效力。違反交規者眾而又得不到有效監管矯治,即如一位德國友人形容中國司機上路“像猴子開車”,交通亂象自然會引發太多的“路怒癥”。不文明行車得不到有效懲治,“沖動的懲罰”不夠,其結果必然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怎會不養成暴力邏輯的“壞脾氣”?因而,交通法規完善,交通監管嚴格,是治愈“路怒癥”的良藥。
主持人:有調查顯示,56.9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路怒族”,比例很高。個人如何緩解“路怒癥”?
嘉賓L:緩解路怒癥首先取決于個體自覺。開車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注意控制情緒,多想后果,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斗氣;第二,多些理解和寬容,你可以想想,也許司機是個性格可愛的新手,如果遇到斗氣找麻煩的司機,你可以設想,那不過是不懂事的小毛孩子,不跟他一般見識就是了;第三,養成行車的好習慣,遵守交通規則,不隨意變道,不加塞搶道等。
嘉賓Z:涵養遵紀守法品質。人人遵紀守法,按制度和規矩行駛,“路怒癥”就會減少。文明駕駛是底線原則,即使遭遇粗暴駕駛行為,其他人也應壓住火,不要被“不文明”所傳染,變成“路怒癥”患者。健全“車德”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常態機制,讓文明理念入腦入心、和諧出行處處可見。在這樣的大環境熏陶下,“路上之怒”也就會日漸消弭了。
嘉賓S:時刻嚴守規則,形成良好的駕車習慣;在開車上路時要“暗示”自己安全第一,保持理性、平和、淡定的心態,養成適當的心理調適和控制能力,杜絕失控情緒和行為;如果行車中遇到長時間的交通擁堵,要通過聽音樂、看風景轉移注意力,或是通過深呼吸等進行自我減壓,克服焦慮。管好自己,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少些怨氣、杜絕暴力,大家伙兒才能都行得順暢、行得安全。
【題目要求】
請根據給定材料3,概括造成當前我國“路怒癥”頻發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1)內容全面、條理清晰、語言準確;(2)不超過200字。
【材料分析】
【批注1】主觀原因:司機性格和修養欠缺。(此處暗示原因可能分為主客觀兩個方面)
【批注2】主觀原因:認知和情感等心理問題,導致不會換位思考,甚至引發報復心理。
【批注3】客觀原因:一是交通擁堵;二是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生活壓力大。
【批注4】主觀原因:國人等紅燈的可忍受時間較低。
【批注5】主觀原因:社會公德意識和遵守規則的意識也相對薄弱。
【批注6】主觀原因:司機處于焦慮、壓抑、精神緊張等狀態。
【批注7】主觀原因:不守交通規則,不文明駕駛現象頻發。
【批注8】客觀原因:生活工作壓力大,心理敏感度高,情緒燃點低。
【批注9】主觀原因:社會心理浮躁。
【批注10】客觀原因:不守規矩、不講文明,任性、違章等現象屢見不鮮,而執法不嚴、違法違規成本低等又助長了此類不良現象。
【批注11】客觀原因:法制缺失。
【批注12】客觀原因:交通法制不健全或不能完全轉化為法治效力。
【賦分說明】
1.社會心理浮躁。(1分)
2.社會公德意識和遵守規則的意識薄弱(2分)
3.交通擁堵(1分)
4.工作生活壓力大(2分)
5.交通法制不健全(1分)
6.執法不嚴、違法違規成本低(2分)
7.答案分為主觀和客觀兩類,可得1分
【參考答案】
主觀原因:一是社會心理浮躁。司機處于焦慮、壓抑、精神緊張等狀態,引發認知和情感等心理問題,導致不會換位思考,甚至產生報復心理;二是社會公德意識和遵守規則的意識薄弱,不守規矩、不講文明,任性、違章等現象屢見不鮮。
客觀原因:一是交通擁堵,二是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生活壓力大。三是交通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違法違規成本低又導致交通法制不能完全轉化為法治效力。
廣東大學生村官考試網推薦:
以上是廣東大學生村官考試試題資料欄目提供:2022年三支一扶申論模擬題:概括造成當前我國“路怒癥”頻發的主要原因的內容,請考生多加關注。更多關于2022年三支一扶申論模擬題}的信息,關注廣東大學生村官考試試題資料頻道!的全部內容,更多廣東大學生村官招聘考試信息敬請加入事業單位招聘群,及關注廣東大學生村官招聘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關鍵詞閱讀: 2022年三支一扶申論模擬題
(編輯:廣東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