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
2020-06-24 10:39 廣東人事考試網 來源:沈陽網
關于《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馃岬,那么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古詩大全,端午古詩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盡管節日起源眾說紛紜,但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一說還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過端午節呢?也許,從那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中我們可以尋得一些端倪。
粽香里慶團圓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標志符號,沒有粽子的端午節是難以想象的。“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陸游的詩中言明端午節是不能不吃粽子的。無獨有偶,歐陽修在《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的詞中也提到了包粽子:“五色新絲纏角粽”,看來宋人對包粽子很有講究。“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的《小重山·端午》寫到了端午團圓溫情的一面,借著端午節,兒女團圓,侍奉雙親,其樂融融。
懷古憑吊屈原
由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悲慘遭遇,所以很多地方的端午風俗都是圍繞著紀念屈原而產生的,而端午節憑吊屈原才是永恒的主題。“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端午憑吊屈原的詩歌有很多,或者有感于斯,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或者懷人及己,悲嘆命運的不公和時事的蹉跎。
纏彩線掛平安符
蘇軾的《浣溪沙·端午》中寫道:“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前一句就寫出了纏五彩絲線,而后一句卻是當時身掛小符,類似于今天的平安符,用來祛病防災。手腕腳腕脖頸上纏五彩絲線據說與原始圖騰龍的崇拜有關,因為纏上彩色絲線,遠看如同龍身上的花紋,這樣可以讓毒蛇猛獸遠離自己和家人。
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細纏五色臂絲長”?梢娎p五彩絲線,佩戴平安符,在宋代已經發展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端午風俗。
沐浴賞花賽龍舟
蘇軾在《浣溪沙·端午》中寫道:“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端午來臨,日趨炎熱的天氣絲毫不影響他輕搖折扇,早起沐浴更衣看蘭花的雅事。而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鷓鴣天》中言道:“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石榴花開在端午前,芭蕉葉子的絲絲縷縷似乎也在記載著時光的流逝。
而賽龍舟則是端午節活動的重頭戲,唐代詩人張建封在《競渡歌》中描繪了賽龍舟的激烈熱鬧場面:“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寥寥數語,寫出了賽龍舟的宏大場面,以及龍舟賽手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
戴艾草掛劍蒲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這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五言律詩《乙卯重五詩》中記載的風俗,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把艾草佩戴在高高的帽子上,這在當時的京城臨安可是一件非常時髦的裝扮。古人也很會玩,文天祥的《端午即事》表述的就更是直白:“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除了自己佩戴以外,向別人贈送艾草也是一種祈福保平安的意思。
喝蒲酒雄黃酒
同樣是歐陽修的《漁家傲》一詞中,寫到了端午節另外一種風俗,就是喝蒲酒和雄黃酒——“菖蒲酒美清尊共”。殷堯藩的《端午日》一詩更顯端午的閑適:“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傲嬌的殷堯藩不想像其他人一樣掛艾葉和平安符,他只想喝著蒲酒,和朋友一起聊一聊太平盛世里的大事。如今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端午節這一天將菖蒲和艾葉一起掛在門楣上辟邪的傳統。(大介)
端午詩詞賞析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
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浣溪沙•端午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
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
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
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
果然奪得錦標歸。
廣東華圖教育——公職招聘考試培訓機構,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廣東公務員考試網,2020廣東省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新聞多一點——
4、『2020公務員聯考』全國各地省考新考情,看完心中有數!
5、2020年國家公務員及各地方公務員考試公告_職位表_報名信息『匯總』
各位讀者,歡迎進入廣東華圖新聞資訊網!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構成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維護您的合法權益。
(編輯:廣東華圖)